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十二音音乐
“不好听”的十二音音乐。

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十二音体系的基本方法是由作曲家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或音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

十二音

无调性语言,一般来说,只适于创作小型作品,除非有歌词(这也是勋伯格第二个时期创作上的特点)。如是大型作品,需要有一种结构方法,把乐思有条理地陈述出来,形成曲式,以代替调性原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十二音体系只是音高方面的序列手法,它对作品的节奏、力度、音色等没有任何限制。

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勋伯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1926)、《乐队变奏曲》(1927~1928)、《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

由于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或作曲技术,起初,主要由勋伯格和他的学生所采用,因此,人们往往很容易把这种方法的采用与他们音乐上的表现主义风格相联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其他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也采用十二音方法时,说明,

这种方法与表现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它完全可以用来表现其他风格。

钢琴变奏曲,Op. 27
00:00 01:00

十二音音乐的出现,使音乐发生激烈变化,也引起音乐界很大争论。

拥护十二音体系的人认为它开辟了一条通向未来音乐发展的道路,反对它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游戏,把音乐引歧途。

但很多群众也不喜欢它,因为它没有调性,很不协和,不符合自己的欣赏习惯。

但不管怎么说,它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它打开了如何使用、组合十二个音级的新的途径,带来了音乐表现的新的可能性,由此表明调性音乐不是音乐创作的唯一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它对传统音乐的根本性突破,才引起了20世纪后来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新音乐的出现。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