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晚期,俄罗斯有“五人团”,20世纪,法国有“六人团”。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在法国的代表“六人团”,由六位年轻的法国作曲家组成,他们分别是: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奥里克、杜列和泰费尔。」
他们赞赏萨蒂(1866-1925)等法国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前辈作曲家的观点,追求清晰、明快和纯朴的音乐风格,因此与新古典主义的潮流不谋而合。
“六人团”中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前面三位——奥涅格、米约和普朗克。
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虽然出生在法国,但父母是瑞士人,因此他从小受到德国音乐的影响较深,音乐风格比“六人团”其他成员更加雄浑而深沉。

奥涅格
奥涅格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1923)描绘了一个火车头行进的过程,实际上,它描绘的是对火车头的物理上和视觉上的印象,而不是它的音响。其他的代表作还有《夏之牧歌》等。
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是20世纪少有的多产作曲家,作品的编号多达443号,其中包括了各种体裁,十分丰富。

米约
米约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18年加入“六人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居美国,1947年回国在巴黎音乐学院和美国两地任教。
米约的作品抒情性较强,广泛运用了各种风格和手法,例如在《巴西回忆》(1920-1921)中用了巴西民歌的旋律和节奏在舞剧《创世纪》(1923)中用了爵士乐的因素。
不过,他最突出的风特点是多调性,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运用。
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出生于巴黎,作为“六人团”的成员之一,他很重视从巴黎的街头音乐和杂要音乐中吸取灵感。

普朗克
普朗克的作品以自然音系为主,旋律性较强。他为钢琴和人声作的很多歌曲十分成功,如为法国人和评论家科克托的诗歌谱写的《帽章》(1919)等。除了那些充满机智和优雅风格的小型作品外,他还作有芭蕾舞剧《母鹿》(1923)和三部歌剧,其中五有名的一部是《加尔默罗会修女》(1953-1956),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