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芯”面世,抛弃英特尔的苹果这次要大一统了吗?
Mac将全面打通iOS系统,与手机、iPad无缝对接,形成前所未有的生态圈。

对于果粉和苹果开发者来说,一年一度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都是一次盛大狂欢。苹果惯例会在这次大会上发布最新的操作系统和各种新奇功能。

今年WWDC的重头戏是苹果官宣,将推出ARM版的自研Mac处理器。“Mac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正在迎来Mac自己的苹果芯片的日子”,库克称这是 "Mac历史性的一天"。

对于苹果来说,自研芯片的“历史性”有多重意义。

一方面,苹果与英特尔长达15年的深度合作走到尽头,苹果闯入了一直由英特尔和AMD称霸的电脑芯片领域,开始混战。另一方面,这意味着Mac将全面打通iOS系统,使所有 iPhone 和 iPad 应用都可以跨平台直接跑在 ARM 版本的 Mac 上,无需重新编译,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生态圈。

普通用户会忍不住剁手买入一款苹果电脑,而对于开发者来说,用兼容的Mac开发任何iOS系统,方便性与可行性都将大幅提升。

库克提到,首款采用苹果芯片的Mac将于今年年底上市。期间会有英特尔芯片的过渡形态,从英特尔芯片到苹果自研芯片的过渡期预计为两年。

“我们现在心潮澎湃,因为不论是ARM Mac的上市,还是库克承诺两年内实现迁移,都是重要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会为Mac带来一次大爆发。”iOS系统开发者王禹效提到。

他认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演进,只是最表面的变化,一家公司保持不败地位,还是要从商业模式和技术本质来进行革新。“但这也是一场赌博。”使用自研芯片后,苹果也将面临用户体验、产品形态等多重问题。

在5G时代,范围经济替代规模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软硬一体发展,定制化、深度融合才能满足自身需求。抛弃英特尔,不惜重新定义iOS系统来支持这次全新的升级,苹果正在用行动证明着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发布会后苹果市值再创新高,达1.56万亿美元。

MAC自研芯片,苹果要“大一统”

从1970年乔布斯正式推出Apple II,开启个人电脑革命之后,苹果的电脑产品系列已经持续长达40年。现在,Mac系列产品正面临最大的变革。

早在2008年,苹果就收购了PA半导体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创建芯片自研团队。这个团队中很多人正是来自英特尔。到目前为止,Mac 系列正是苹果旗下唯一不采用自家处理器的产品线。

苹果在处理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也颇有成效。其中手机的性能提升了 100 倍,iPad 的 GPU 性能提升了 1000 倍。但是要自主研发电脑芯片,难度要远高于移动设备。

手机芯片是基于ARM架构,而电脑芯片是基于x86架构,其中原理不同,如果要研制电脑芯片,苹果需要从零开始。苹果目前在做的是把ARM架构的芯片挪用到电脑系统,但这意味着mac系统底层就得全部重做来适配ARM架构。

Linux架构的创始人提到,开发和编译设备的最优解是同架构运行。因此开发苹果系统的最佳设备,应该是与其架构相同的ARM电脑。

苹果这一次是有备而来,ARM升级后,即将更新的mac OS 10.16 Big Sur 中的预装 APP 将会适配升级后的苹果芯片。这里包括微软为其适配的Office 三大生产力工具 Word、Excel、PPT,还有Adobe 旗下的 Lightroom、Photoshop 等常用应用,甚至还有对性能要求最高的 Final Cut Pro、Logic Pro 等专业软件。

这意味着苹果在第一次推出自研芯片,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兼容性和配置,可以用于专业的办公、设计、剪辑等工作。

同时,在WWDC上,苹果也发布了更为强大和兼容的iOS系统,除了强大的Big Sur 体系,IPAD加入了全局搜索等功能,“从外表上看,IPAD和MAC越来越相似了。”有果粉评价。

ARM系统MAC则让两者不仅外表一样,架构和内核也几近相同,“这颗芯片有众多特有的控制器,能够在未来进一步扩展MAC的使用场景,如更好的封装技术,安全芯片集成,更高效的GPU服务器等。”王禹效说。

一场大的变革正在进行,库克口中的2年时间完成过渡,并非空谈。未来ARM系统电脑上的所有iSO应用,或许都无法再Intel系统上运行。而另一边MAC和其他移动产品都可以无痕转换。由此,苹果系统的闭环将真正形成。

王禹效也提到,虽然很难预测在改用ARM系统后,是否可以支撑大型的工程类项目,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苹果 WWDC 这个时间点推出自研芯片,既因为技术已经准备完毕,更是出于生态建设需要,提前给开发者留出时间。“起码高端的MBP16和MAC PRO近几年不会用ARM。”

因此,王禹效认为,目前苹果开发者还无需担心手中英特尔芯片的产品,甚至3-4年内都可以入手。

为什么抛弃英特尔

苹果发布会上,负责讲解MacOS 新系统的科学家,在最后才提到,全程都是用A12Z芯片完成。

网友做了一次分析,这个Mac搭载的是八代酷睿i7-8750H处理器和GTX1050显卡(相当于高级游戏本)。但A12Z芯片成本可以节省2/3,每个系统级芯片代工成本只有40美元。细算下来,其他配置不变的情况下,每台电脑可以节省100美元成本。这足以彰显“苹果芯”的实力。

此前,英特尔早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处理器市场的主要份额,尤其和Windows形成了紧密的合作。护城河非常深。过去几十年,没有电脑厂家会想到挑战英特尔的权威。

根据大会视频中的说法,苹果移植平台是为了打造更好的产品,而目前英特尔对苹果的各种限制,以及功耗大、性能差等缺点,对用户体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源于品牌定位不同。英特尔的高利润率一直与它提供市场上最强大的计算引擎有关,更注重处理器的效率和速度,以快优先。而苹果把用户体验放在重要位置,还要考虑体积、功耗等因素。

实际上,英特尔在近几年也在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科技产品的芯片研发,但销售情况一直不佳。也许这也是英特尔没有考虑到实际产品需求的问题。

苹果虽然是一个大单,但对英特尔的财务影响将并不致命。英特尔每年销售给苹果的电脑芯片价值约34亿美元,这不足英特尔年销售额的5%。《纽约时报》认为,失去苹果订单后,英特尔可以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增长最快的业务:包括数据中心、网络和物联网在内的大数据中心战略。

在苹果看来,使用一个“苹果芯”,可以获得最佳性能/能耗/散热配置,充分利用自家芯片上的安全机制,人工智能引导,强大的图形处理技术,并能够让iOS各个系统无缝运行。

这样的想法,微软在Windows 8推出时也曾想到,当时微软把新系统配置到移动设备上,构建自己的生态圈。采取的方式是在Windows 8 RT系统上,运营手机所需的ARM指令集。但是这个产品很快就被下线,除了整体的生态环境远没有形成,也没有吸引开发者的内容,与用户的交互也存在诸多问题。总而言之,用户没有买账。

现在看来,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苹果来实现最为可靠。在足够大的iOS生态和成熟的交互基础上,同时为开发者和用户带来红利。

苹果华为,自造芯片的进步与困局

苹果的尝试,对于国内最强的科技公司华为,也是非常好的启发。

苹果和华为都在自主研发手机芯片。但不同的是,华为的电脑产品线远没有苹果成熟,华为在短期内也没有专门研发电脑芯片的打算。

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已经接近主流水平,进步速度飞快。比如即将投产的麒麟1000系列处理器,基于5nm工艺制程打造,采用Cortex A77 GPU架构,是目前最好的手机处理器之一。但是麒麟芯片目前主要供给高端手机为主,部分华为的产品还是采用的高通、联发科等芯片。

从底层逻辑来看,华为和苹果以及诸多手机硬件厂商的方向大致相同——手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都将有相同架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体化,信息的流通不需要很复杂的传输。

华为的愿景,也是行业里都希望达到的高度。相比“一统天下”的美好愿景,华为面临还有更实际的问题。

今年5月份,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终止与华为的合作。关于华为"实体名单"一事,美国进一步升级禁令,提出在未经美国允许的前提下,任何芯片代工厂都无法使用美国半导体设备或者美国软体为华为生产芯片。这对于华为来说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必须在短期内寻找新的代工厂。

手机巨头“造芯”,是大势所趋,也面临着来自各个领域的挑战。

阅读数 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