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855年中国云南省,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人数高达千万人。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传播与爆发
中亚地区有许多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中国云南西部更是生活着许多患有鼠疫的啮齿动物。19世纪下半叶,为了满足对矿产的需求,人们迅速涌入云南地区。到1850年,云南的人口激增到700多万。人们不断与受鼠疫感染的跳蚤接触,这些跳蚤是黄胸鼠和人类之间的主要媒介。跳蚤和老鼠随着人流一起前往城市地区,在那里偶尔会出现小范围的流行病。
19世纪50年代,瘟疫进一步蔓延,开始出现在我国的广西、广东、海南,遍及珠江三角洲。1894年3月,鼠疫造成广州近6万人死亡。邻近城市中国香港的水上交通迅速传播了鼠疫,中国香港死亡人数近10万,在两个月后死亡率有所缓解,但直到1929年,该疾病仍在中国香港流行。
鼠疫经航海交通,散布到所有大陆,估计在中国导致约300万人死亡,印度约有900万人死亡。这次全球鼠疫大流行一直持续到1959年。
影响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于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先传入中国的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随后再迅速蔓延到别国。1900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年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仅印度和中国就超过上千万人死亡。1894年,在中国香港从鼠疫病人分离出了鼠疫菌,人类开始对鼠疫有了真正的认识。
第三次鼠疫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造成千万人死亡,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对于世界各国沿海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
疫苗研究
在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间,研究人员确定了鼠疫媒介和鼠疫杆菌。
1894年,在中国香港,法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分离了主要的细菌耶尔森氏菌,并确定了它的传播方式。他的发现及时带动了现代治疗方法的发展,包括杀虫剂,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最终的瘟疫疫苗。1898年,法国研究员保尔·路易西蒙德(Paul Louis Simond)证明了跳蚤是鼠疫传播的媒介。
英国印度殖民政府敦促医学研究人员瓦尔德马尔·哈夫金(Waldemar Haffkine)开发鼠疫疫苗。1897年1月10日,哈夫金对自己进行了测试。在向当局报告了最初的测试后,将比克勒(Byculla)监狱的志愿者用于对照测试,所有接种的囚犯在流行病中幸存下来。到本世纪之交,仅印度的接种数量就达到了400万。哈夫金被任命为孟买瘟疫实验室(现称为哈夫金研究所)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