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献身还是为爱而狂?——贝尼尼《圣特蕾莎的狂喜》
贝尼尼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极其生动地演绎出特蕾莎处于沉迷或狂喜中那一刻的状态。他将“狂喜”定格,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雕塑本身,也演变为一件经典之作。

像伦勃朗运他对人物行为的深邃认识一样,贝尼尼运用刻画面部表情的技术,以具体可见的形式,传达了他的宗教体验。

——贡布里希

贝尼尼《圣特蕾莎的狂喜》(局部)

圣女特蕾莎(St. Teresa of Avila,1515-1582)是16世纪西班牙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基督教,去世后被罗马教廷加封为圣徒。

她看到天主的仁慈,感受到圣爱的伟大,也感到世人为天主工作的幸福。这一切直觉的感受,奇妙神秘,无法用言语描述。

被认为最像特蕾莎本人的画像

据说特蕾莎受到神的旨意之后,就有了“心内谈话”的感应——“我不要你和凡人谈话,我要你和天神谈话。”

在自传中,特蕾莎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在神魂超拔时,与天主结合的体验——沉迷拟或狂喜。她渴望自己的灵魂,能与上帝达成完美的融合。

特蕾莎的沉迷或狂喜,是她生命中最神秘的体验:在幻象之中,她见到一位天使,用代表上帝之爱的羽箭穿入她的心。

拿着镖箭的天使

她在《圣特蕾莎自传》中写道:这位天使好几次把镖箭插进我的心,插到我内心最深处。当他把箭拔出来的时候,我感到他把我内心极深的部分也连同拔出。他使我整个地燃烧在天主的大爱中,这种痛苦之剧烈,使我发出呻吟。

贝尼尼《圣特蕾莎的狂喜》(局部)

为何而狂喜?

特蕾莎自传中最为著名的段落——“剧烈的痛苦带给我至极的甜蜜”,激发了雕塑家贝尼尼的创作灵感,他设计并完成的组雕《圣特蕾莎的狂喜》。

贝尼尼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极其生动地演绎出特蕾莎处于沉迷或狂喜中那一刻的状态。他将“狂喜”定格,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

贝尼尼在《圣特蕾莎的狂喜》中,以大理石雕塑而成的浮云,表现圣女神魂超拔那一刻的状态。

贝尼尼的雕塑作品置身在华丽的教堂空间

雕塑主体是大理石和碧玉雕刻而成,圣女特蕾莎躺在浮云上,拿着羽箭的天使代表她所追求的幸福。

那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戏剧性时刻,观看雕塑的那一刻,让人也在神秘与猥亵间徘徊。

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面带微笑,手持金箭,撩起修女的胸部,把箭刺入她的胸膛。他的姿势与特蕾莎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传达着痛苦与幸福碰撞的时刻。

面带微笑,手拿羽箭的天使

特蕾莎看起来确实很陶醉,脸庞似乎陷入极乐忘我之中。她仰着头,双目浅合,口唇微启,面部神态介于极度欢愉或是极度痛苦之间,显现出渴望上帝之爱的沉迷之色。

这是一张处于高潮时的女性脸庞,贝尼尼将自己对特蕾莎的认识,转化为视觉性的表达——一场汹涌澎拜的情感风暴,在她内心激荡。

处于“狂喜”状态的特蕾莎

富有的科罗纳家族,计划在维多利亚圣母大教堂建造一个家族小礼拜堂。特蕾莎新封的“圣徒”称号,飘飘欲仙的形象,都吸引家族成员,为其建立一座纪念性的雕像。

詹·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

年届50多的贝尼尼,花费了5年时间,精心雕琢、打磨这件作品。雕塑本身,也演变为一件经典之作。

《圣特蕾莎的狂喜》的背景由无数漆成金色的灰泥条组成。在灯光的反射下,闪亮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雕塑整体的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金色的背景,衬托作品的戏剧性效果

在作品细节上,贝尼尼对人物衣饰的处理也完全新颖,不同于古典艺术庄严肃穆的处理方式,贝尼尼以纯熟的技巧,让这些褶皱、衣纹缠绕回旋,增加了作品激情和运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大面积的褶皱与下方云朵的细节刻画,不仅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还突出了巴洛克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以及作品强烈的明暗关系对比。

贝尼尼的构思如此大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缠绕回旋的衣纹

关于《圣女特蕾莎的狂喜》

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特蕾莎修女的自传故事;

艺术家以缠绕、回旋手法增加激情和运动的效果;

体现巴洛克式作品强调综合的特点;

通过背景的处理,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

在禁欲时期的意大利,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阅读数 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