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吕后去世;后果:文景之治。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吕后去世:吕后专权,内封诸吕,但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
公元前180年9月26日陈平等人发动诛吕政变。
吕后于公元前180年8月去世,暂时的政治平衡被打破。黑云压城,刘氏宗亲、吕氏外戚以及功臣集团即将围绕最高权力展开新一轮博弈。
刘氏宗亲的代表为齐王刘襄、他的亲弟弟刘章,以及楚王刘交。刘襄和刘章的父亲是刘肥,就是刘邦在娶吕后前未婚先育的那个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弟弟,在此时的刘氏宗亲中辈分较高。其中,刘襄和刘交都有夺取王位的野心。
吕氏外戚的代表是吕王吕产与赵王吕禄。两个人在即将到来的权力博弈之前分别掌管保卫首都长安的长乐宫的南军与未央宫的北军。这里多说一句,人们熟知的“大封诸吕”,在这场所谓“诛吕”行动前,也就三位吕姓王,除这两位外还有一个存在感不足的燕王吕通。与几乎占据汉朝半壁江山的刘姓诸侯王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功臣集团则以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为代表。两人是政治老油条,在吕后活着的时候百依百顺。当年吕后将自己的兄弟封王时,陈平、周勃是站队吕后,同意封王的,并且还向病重的吕后建议,任命宿将灌婴为大将军发兵镇守荥阳,以防东方刘氏诸王起兵篡夺皇位。吕后的去世,让这些功臣元老们的利益再一次无法保障。
他们当时应该会这样想,此前听吕后的,而这次,是选吕还是选刘呢?
率先发难的是刘氏宗亲。齐王刘襄在吕后去世的次月就从封国起兵了,并以其处在长安的弟弟刘章呼应。随后楚王刘交与之呼应起兵。这爷孙仨的动作,营造出吕氏篡权,天下共击之的局面。
功臣集团和吕氏家族立刻做出反应。吕产立刻命镇守荥阳的大将军灌婴发兵抵挡。而身为功臣集团成员的灌婴则暗自与陈平、周勃联系,并听从他的安排,并不予齐王的军队交火,也不会一同攻打长安。同时,功臣集团也派人对刘氏宗亲道出自己愿意与之同盟,共同诛吕。
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功臣集团必须在失衡的权力中,要不寻求自己独大,要不就是寻求平衡。而功臣集团此刻的判断是吕氏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他们也盯上了吕氏兄弟手中的南北禁军,并希望以此制衡在这次争斗中做大的刘氏家族。
其中,最容易突破的是战斗力更强的北军的实际拥有者吕禄。当年吕后为了与刘氏家族交好,亦或是为了监视刘氏家族,将吕氏的姑娘都嫁给了刘氏的王侯。其中,吕禄的女儿就嫁给了此次响应出兵并在长安做内因的刘章。刘章从妻子口中得知吕禄持温和的立场,并不愿意动用北军作战。功臣集团于是绑架了与吕禄交好的郦寄的父亲郦商,逼郦寄去骗取吕禄北军的兵符。

郦寄跟吕禄说:“只要你交出兵权,就能平安地回到赵国,继续当你的诸侯王,这些大臣绝不会拿你怎么样。”
吕禄竟然信以为真。于是北军被周勃收入囊中。至此,吕氏集团分裂,刘氏和功臣同盟的敌人只剩下吕产。那么谁去杀呢?
功臣集团的老油条们怎么会犯这种错误,他们鼓动在长安的愣头青刘章去做这件事儿。很快,吕产命丧黄泉。陈平和刘氏家族下令以叛乱之罪诛灭吕氏以及站队站错的其他家族,愚蠢的吕禄也没有逃过这场劫难
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分赃”了。
那个少帝刘弘肯定是要不得了。因为一方面他是吕后所立,另一方面他的妻子也是吕禄的女儿。这些人怕刘弘成年后报复,便以他身份不明,继承皇位不足将其废掉,同时斩断了吕后之子惠帝一支的所有血脉。
于是立新帝为当务之急。这些人初步商讨下来有三个人选。
第一个就是率先发兵的刘襄,而他也是奔着这个目标来的。另外两个则为刘邦的庶子刘长和刘恒。此时掌握禁军以及政令的功臣集团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他们认为刘襄和刘长存在出身和外戚问题,于是将两人否决,最终选择了刘恒。而这场三方博弈的最大赢家,则是功臣集团。
公元前180年11月16日,刘恒承袭皇帝名号,是为孝文皇帝。
后果
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继位,开启文景之治。
结论:诛吕安刘,是西汉初期功臣集团铲除外戚的一次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