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剧性和现实主义的化身——柴可夫斯基。
「不属于强力集团,但与之处于同一时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俄国作曲家是柴科夫斯基(Pyotr l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他既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作曲家,又是一位更有国际性、也更有音乐天才和创作技巧的作曲家。因此,有人认为他比强力集团更能代表19世纪的俄国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优美旋律的才能固然使他的音乐具有长久的魅力,但是他更吸引人的地方是他运用其专业技巧表达他的情感世界的能力,他向我们揭示的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典型的情感世界。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一个工程师的家庭,1859年在彼得堡法律学校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音乐并尝试作曲。

两年后他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首届学生,18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次年起应聘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从此开始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时期(1861-1877),代表作品有:
《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1866),《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1880修改),《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和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等。在此期间他还会见了来访的柏辽兹,并与强力集团的成员有过艺术上的往来和交流。
从1878年到1885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他开始与一位俄国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谊,并接受她每年6000卢布的资助达14年之久。这使柴科夫斯基能够放弃教职而专心作曲。他在这个时期主要居住在莫斯科乡间或国外,作品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代表作品有:《第四交响曲》(1877-1878),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8),《小提琴协奏曲(1878),《1812庄严序曲》(1880)和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882)等。
1885年到1893年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三个时期,这是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也是他获得更大的世界声誉的时期。他受到沙皇的接见并得到3000卢布的政府年薪。他开始在国外指挥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并会见了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和格里格等著名的作曲家。
1890年梅克夫人断绝了对他的资助,但他在欧美各地的演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892年他还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第五交响曲》(1888)、《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歌剧《黑桃皇后》(1890),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2)等。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首演九天后作曲家便逝世了。他的死因过去一直是说他因喝生水,身染霍乱而死。但是1978年旅美苏联音乐学者奥尔洛娃提出了新的证据,表明柴科夫斯基是由于同性恋事件的暴露而服毒自杀的。
尽管柴科夫斯基晚年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始终是不幸的。他患有狂躁症和忧郁症,神经极为敏感,同时,他也是一个同性恋者。
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一个对同性恋很少同情或对其生理原因知之甚少的年代。所以柴科夫斯基不仅承受着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所带来的巨痛苦,而且还承受着个人生活中的难以言表的多重压力,这一切都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体现出来。
人们常说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本质上是浪漫主义的,以此和强力集团为代表的俄国民族主义音乐有所区别。
的确,柴科夫斯基比强力集团在创作题材和体裁上都更加广泛,更多地借鉴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形式和技巧,更重要的区别是,他更注重在音乐中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表现人生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搏斗。
因此,他的音乐具有一种深刻的悲剧性和现实主义的力量。这一点在他最后的三部交响曲,也就是第四、五、六交响曲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