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彭城之战,2.广武对峙,3.潍水之战;后果:1.固陵之战,2.垓下之战。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彭城之战:楚军在彭城之战中大败汉军。
潍水之战:韩信在潍水歼灭齐楚联军。
公元前203年,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一路军直奔彭城。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于是与汉议和,订立盟约,以荥阳附近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这也是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由来。

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
刘邦和项羽在广武涧对峙时,刘邦尽量不与项羽作战,只是让韩信在北方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侧翼包抄楚国。刘邦的对策很有效果,韩信攻下齐、赵两国后,准备向南攻打楚国。于是项羽赶紧派龙且率军去迎击韩信。龙且率领的楚军号称20万,结果在潍水(今山东潍河)被韩信击败,龙且被杀。汉军进攻楚地,项羽的老窝彭城被汉军占领。
项羽听到龙且战败的消息后,第一次感觉这么惊慌,赶紧派人前去游说韩信,劝他和自己联盟,与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身边被刘邦安插了许多亲信,如曹参、灌婴等,韩信自认为不可行就推说刘邦对自己有恩,没同意。

影视剧中的韩信
策反没成功,眼前有癞皮狗一样粘着自己的刘邦,后方更有一直在“打游击”的彭越时不时地截断粮道,老窝彭城还被汉军给端了,项羽心情十分低落,楚军士气低迷。这样的形势导致项羽产生了和谈的想法。
相比之下,汉军这边则形势一片大好,粮草充足,士气旺盛。但是想要直接灭掉项羽实力并不允许,还需要联络各路诸侯配合作战。于是刘邦趁自己占据优势,派使者陆贾去劝说项羽,让他放了自己的父母和老婆,项羽没理会。后来刘邦又派使者侯公去劝项羽,项羽这回想通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以刘邦的老爸为要挟,双方达成和解,
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归楚。之后,项羽按照约定放回了刘邦的父母和老婆,这就是著名的鸿沟议和。

鸿沟议和后楚汉势力对比
侯公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不错,刘邦很高兴,把他封为平国君,还夸赞侯公是天下善辩之士,呆在哪国,就会使哪国遭殃,所以干脆给他起个称号叫平国君。
汉军打了这么多年仗,早就厌战了,听说双方议和达成了,一时间欢呼雀跃。项羽带着楚军向东撤退,刘邦也准备带着汉军向西撤退。这时,张良和陈平就劝刘邦,趁现在汉军在大局势上占据优势,楚军缺粮,士气差,应该立刻灭掉楚军。不如现在就转头杀回去,以免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刘邦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就让部队驻扎下来,并联系韩信和彭越,约好时间会合一起对付楚军。汉军走到固陵,韩信和彭越的部队还没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汉军大败,只好深挖壕沟严加防守。
刘邦很诧异,问张良,为啥韩信和彭越不按约定来会合呢?张良给他分析,说现在楚军快垮了,韩信和彭越立过大功,却没有封地,所以肯定不愿意来,如果你答应分他们封地,他们肯定就愿意来了。
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派使者告诉韩信和彭越,说一起打败了楚军就给他俩封地,韩信和彭越听使者这么说后果然就立刻出兵了。
之后,各路诸侯在垓下会师,与楚军在垓下展开了决战。
后果
固陵之战:汉军背叛鸿沟和议追击楚军,楚军为摆脱汉军追击在固陵发动反击,击败汉军。
垓下之战:项羽率楚军逃至垓下,汉军迅速追上,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
结论:鸿沟议和是项羽迫不得已的选择,对刘邦一方来说却是缓兵之计。刘邦等待的是会同各路诸侯,以绝大优势与楚军决战。后来刘邦的计谋果然得逞,项羽败于垓下,最终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