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内都 38 ℃ 了,人类还活得过 2020 吗?
也许我们距离那个最糟糕的结局,中间只隔着时间。

如果 2020 是一部 B 级灾难片,恐怕连影迷都会觉得太假。山火、蝗灾、瘟疫、骚乱、地震、洪水、失业率……节奏太快、危机太密、伤亡太惨烈,每场灾难都能拎出来单独成片,仅疫情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已经超过 47 万。然而最可怕的是,一看进度条,电影才刚刚过半。2020 的后半程是什么,只有上帝才能编得出来。

最近,俄罗斯气象数据网站 Pogoda i Klimat 称,周六当天,距莫斯科东北约 4660 公里,北极圈内小镇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的气温达到 38℃,创下北极圈内最热、同时也是全世界纬度最北的 38℃ 纪录。这个小镇是著名的北半球寒极之一,最低温度为零下 68℃。可就在现在,你可能会在这儿中暑。

与此同时,人们正在为意大利北部 Presena 冰山盖被子:这是一种防水油布,能反射阳光,保留下尽量多的积雪。志愿者会在冬天到来时拆掉它们,天气转暖后再重新铺上,如此这般大费周章,是因为这里的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大概是最令人担心的剧情了:地球越来越热,温度再创新高只是时间问题,冰冻的土地开始融化和坍塌。气候变化,灾难片最大的 boss 要来了。

根据此前的研究,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极地放大效应的结果。异常高温融化了冰雪,使反射阳光的冰块和雪面减少,裸露出来的地表和海面吸收了更多热量,导致更多的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融化的冰山从悬崖跌落,又因浮力上升

温暖导致了北极永久冻土渐渐融化,前不久,北极圈内,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的一家火电厂发生事故,因为储罐的支撑柱突然下沉,2 万吨柴油意外泄露,把附近的河道都染成了红色,大量有毒元素留存在河流和湖泊中。

根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的数据,2020 年的 5 月是有史以来最热的 5 月。西伯利亚的 5 月气温更比历史平均高出 10 ℃ 。干燥、炎热的空气使得森林燃起大规模野火。位于西伯利亚的萨哈共和国,火势已蔓延超过 27.5 万公顷,除了对当地伐木产业造成影响,也严重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专家们警告,这可能会使数十万年前的病毒和细菌从永久冻土层中再度复苏。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专家罗伯特·斯库利说:“冠状病毒无处不在。在蝙蝠和其他哺乳动物身上都发现了它们,而这些被感染的动物死后被埋在了冻土中。”早前,科学家检查来自西藏古里雅冰冠的两个冰芯样本的时候,偶然发现其中存在多种病毒——4 种已知,28 种未知,其中一个样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520 年前,而另一个样本是大概 1.5 万年前被封锁在冰层下的。

未知的古代病毒的危害有多大?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教授克拉维里说:“它们可能人类是已知的古代病毒,比如天花,我们误认为已经将它根除。过去也可能存在导致物种灭绝的病毒,而现代医学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他在论文中描述过一种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发现的 3 万年前的病毒,尽管休眠了数万年,但仍可以在实验室中复活。

上个夏天,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欧洲都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日本的热浪导致 100 多人死亡,1.8 万人住院治疗。法国的热浪使 1462 人非正常死亡,2 万多人因高温引发相关疾病。气温升高还加剧了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最近数十年来,全球登革热发病率急剧上升,目前约有一半人口面临感染风险。

还有一个蝴蝶效应是气候异常导致非洲东部暴发蝗灾。

粮农组织的专家克雷斯曼在 2 月份就表示担忧,蝗灾最严重的时期可能还没来,到 6 - 7 月份,亚非各国的粮食作物将处于重要播种季、生长季和收获季,到那时沙漠蝗虫的数量也许将“增加 400 倍”,持续肆虐的蝗灾将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目前成群的蝗虫已经入侵南亚,5 月份,印度政府官员已经要求当地警察按响警笛来驱赶蝗虫,让农民们大声播放音乐,敲锣打鼓以把蝗虫“吓跑”。

惨烈的事实摆在眼前,我们的地球正在肉眼可见地加速变暖,但始终有人坚称全球变暖是个骗局,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年他上任总统之后,不顾 194 个国家的反对,代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拒绝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

2018 年的 1 月,暴风雪袭击美国,东北部分地区打破几十年的低温纪录,甚至比火星表面还冷(当时火星表面的最高温度为 -18.9℃)。

也许是没有人告诉他,极端天气频发,正是全球变暖的连带效应:

在全球疫情暴发之前,碳排放量连年上升。不过随着病毒肆虐,大量人口被要求居家隔离、国际边境关闭、消费率和运输率相应下降,人们惊讶地发现,德里的空气清新怡人了,海豚进入威尼斯的中心街区了,野猪奔跑在武汉高速公路上了,大自然像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收复失地……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英国研究机构的测算,今年全球能源使用量将至少减少 6% ,相当于整个印度全年的使用量。

截至 2020 年 4 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 2019 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 17% ,预计今年全球减少碳排放量 20 亿到 30 亿吨,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所有危机造成的削减总量的 2 倍。这似乎表明,人类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改善整个地球的大气质量。

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状态,危机只是在短时间内压缩了人类活动、降低了碳排放,实际上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实质的改善。

疫情虽然目前还没结束,各国都已把经济复苏提上日程,这只能意味着未来更加可观的碳排放增量,以及随之而来、大幅加剧的温室效应。

如果悲观地说,就让我们准备好即将到来的更多惶恐与不测吧,2020 的片尾是悲是喜,人类是否与地球重修旧好,目前还看不到希望。也许我们距离那个最糟糕的结局,中间只隔着时间。

阅读数 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