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汉匈和亲的由来
前因:1.冒顿单于杀头曼,2.楚汉争霸;后果:昭君出塞。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冒顿单于头曼匈奴人冒顿杀死了父亲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

楚汉争霸: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军出征匈奴,结果被匈奴军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马铺山)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

公元前209年,匈奴人冒顿杀死了父亲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之后冒顿单于领着匈奴人开启了扩张之路,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伐浑庚、屈射、丁零……统一了匈奴各部,匈奴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冒顿单于(想象)

楚汉之争时,冒顿单于趁乱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旧地和其他一些郡县。刘邦称帝后,大封诸侯,为了抵御匈奴的威胁,他把韩王信封在了太原郡。韩王信为了抵御匈奴,上书请求刘邦把自己的国都定在距离边塞较近的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区),刘邦同意了。

然而,韩王信在抵抗匈奴的战斗中经常战败。公元前201年,冒顿亲率匈奴大军前来,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王信不想吃眼前亏,就派使者和匈奴求和。刘邦听了这件事后,觉得韩王信是在暗通匈奴,写信责备了韩王信。韩王信怕刘邦容不下自己,于是干脆投降了匈奴,之后和匈奴军一起南下,攻下了太原。

公元前200年,刘邦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一来是为了平定韩王信的叛乱,二来是想痛击下匈奴稳定边塞。随行的谋臣有陈平刘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灌婴等。

汉军进军与撤退路线

汉军一路上接连取胜,铜鞮(今山西沁县一带)一战,重挫韩王信,韩王信又逃奔了匈奴。

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带一万多骑兵配合投降匈奴的叛军一同阻击汉军。汉军再一次取胜,一路追击,到晋阳才歇脚。总打胜仗给汉军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匈奴人很好对付,于是产生了傲慢轻敌的错误认识。

刘邦到达晋阳后,听说匈奴军驻扎在代谷(今山西原平一带),于是就假装派出使者,实际上是去侦察敌情。冒顿狡猾得很,知道汉朝使者的真正意图,于是将计就计,把精兵良马都藏了起来,只让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和畜牲们亮相。使者回去后和刘邦说,匈奴军根本不堪一击,可以打。

刘邦好多次派出使者,回来后基本都这么说,但是只有一人例外,这个人叫刘敬。刘敬出使完匈奴后回来说:“两国交战,肯定各自都会炫耀自己的长处,哪有显露自己短处的?匈奴故意让老弱病残亮相,这其中肯定又诈,匈奴不能打。”

刘邦听完当时就怒了,骂刘敬:“你这个孬种!光凭嘴皮子捞到了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扰乱军心。”于是当即把刘敬关了起来,准备凯旋后再处置。

于是,刘邦率骑兵先行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北),远离了大部队,另一路是周勃率步兵去攻打楼烦三城。冒顿单于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设下埋伏,轻敌冒进的刘邦果然上了当,汉军进入到了包围圈里,冒顿单于率领40万匈奴大军把刘邦的兵马困在了白登山。被包围的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危急,刘邦几次带兵突围都没成功。匈奴骑兵从四面围攻,企图冲散汉军,也没成功,双方损失都很大,因此僵持不下。

汉军与匈奴军战斗

汉军被围了七天后,粮食吃没了,天气又很冷,危在旦夕。这时陈平想出了一计,他看到冒顿单于很宠爱阏氏(单于的妻妾),两人经常一起出行,卿卿我我。于是建议刘邦用金银珠宝收买阏氏,让她吹枕边风,叫冒顿放过刘邦。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这一招果然奏效。

阏氏给冒顿讲了应该放走刘邦的理由,可以分为三点:一是汉朝还有几十万大军正前来救援,而且马上就要到了;二是汉匈之间不应该互相逼得太紧,因为即使匈奴占领了汉朝的城池也不能长久居住;三是汉军被围了七天,但一点也没慌乱,说明汉军有天助。

冒顿原本和韩王信的旧部约好一起攻打汉军,但韩王信的旧部爽约了,冒顿怀疑他们可能和汉军有勾结,于是就听了阏氏的建议,打开了包围圈的一个角。当天是大雾,汉军把弩都装满冲外,这才逃出包围圈。

“白登之围”后,刘邦放了被关的刘敬并认错,封他为关内侯。后来,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开启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首领,这样他们的后代做了单于后因为和汉朝有了血亲,就不会再轻易大动干戈了,两国的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汉匈和亲

后果

昭君出塞:匈奴呼韩邪单于称藩归附汉朝并亲自来长安求亲,后来汉元帝挑选一个宫女(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

结论: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仅用武力解决汉匈矛盾不可取,于是开启了“和亲”政策,汉朝长期沿用这个政策,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后续。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稳定了边塞。

阅读数 9.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