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大众,新的选择 |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
一如既往的宏伟——法国大歌剧。
「法国大歌剧(Grand Opera)是19世纪的歌剧在法国的发展路线,与德国和意大利的歌剧发展相区分。」
1820年以后,随着法国中产阶级的大量增长,一种新型的歌剧诞生了,这就是法国大歌剧。这种大歌剧遵循吕利以来在法国流行的时尚,并迎合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兴趣,采用大规模的戏剧构思,并强调宏伟壮观的戏剧场面的展示。
它通常采用历史题材,经常出现人物众多的场景和紧张的戏剧冲突,乐队、舞蹈与合唱的运用也很有效果。
脚本作者斯克里布(Eugene Scribe,1791-1861)和作曲家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在19世纪30年代创立了这种体裁,使之成为法国歌剧的各种形式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梅耶贝尔最有代表性的大歌剧是《胡格诺教徒》(1836)。这部大歌剧的终场证实了梅耶贝尔把独唱、合唱和乐队与有效果的戏剧相结合的能力。
1830年前后的大歌剧的重要作曲家还有奥柏(Francois Auber,1782-1871)的《波蒂契哑女》。甚至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也为巴黎写了一部优秀的大歌剧《威廉·退尔》。
法国大歌剧的传统在19世纪很活跃,贝里尼的《清教徒》、威尔第的《阿依达》和瓦格纳的《黎恩济》等都受到了这种体裁的影响。
清教徒
00:00 01:06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