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遵循传统也立意创新:法国音乐文化
19世纪法国音乐的两种发展方向。

「法国在经历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风暴和普法战争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普遍对政治事件、社会变革已感到厌倦,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但是普法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人们的民族感情,这间接地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有所反映。」

人们渐询对意大利和德国音乐(主要是歌剧)垄断法国音乐舞台的状况感到不满,尤其对风靡一时的“瓦格纳热”产生反感,觉得同法兰西民族的音乐传统格格不人。

当时法国的大歌剧已经衰落舞台上盛行的是奥芬巴赫的轻歌剧,法国的器乐创作很不景气。于是以弗兰克和圣-桑斯为代表的一批法国作曲家,为了振兴“高卢艺术”,于1871创建了“民族音乐协会。

该协会在组织创作科演出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加人协会的作曲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是所“纯音乐”,即交响乐和室内乐创作,发扬了本国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促进了法国音乐事业沿自己的轨迹不断发展。

最先应该提到的人物是西扎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他原籍是比利时人,15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20岁毕业,22岁定居巴黎。

生前主要以管风琴家身份闻名其创作,到晚年才受到重视,但随即在音乐界享有崇高声誉他的创作,尤其是交响乐作品,以严谨明晰的结构,将悠长动听的旋律同色泽艳丽的和声融为一体,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他擅长运用主题材料贯穿的手法,增强套曲有机的统一此外,他还喜爱在作品中使用复调手段,从而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来新古典主义流派的出现。他的代表作有:交响诗《可憎的猎人》等。

夏尔·卡米尔·圣-桑斯(Charles Camille Saint Saens,1835-1921)自幼显露音乐天赋,11岁开钢琴独奏音乐会,13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与作曲。

圣桑

动物狂欢节
00:00 02:04

1852年结识李斯特,受其影响,在交响乐创作中采用单一主题手法。

1871年参与创办民族音乐协会”,倡导发展法国器乐创作。

他的创作涉及广泛的音乐体裁,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第三交响曲》、交响诗《死之舞》、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乐队的《动物狂欢节》(1886)、歌剧《参孙与达丽拉》等。

00:00

他的创作具有集大成的特点,继承多于创新,虽然个性不突出,但是技术全面,并保持高雅气质。

在这个时期的众多作曲家中,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 Faure,1845~1924)的地位有点特别。他是圣桑斯的学生,是德彪西的年长的同代人,又是拉威尔的老师。他的创作远离最新的探索,更多地体现在对圣-桑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加布里埃尔·福列

他具有良好的旋律天赋,音乐渗透了由衷的抒情。

他的音乐语言纯洁洗练,作品构思精密严谨。

他的音乐在法国境内很受青睐,但在国外名声不大。他写有歌剧、戏剧配乐、宗教音乐、管弦乐、内器乐重奏、钢琴曲和艺术歌曲等,其中声乐作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器乐作品也充满歌唱性。

他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安魂曲》(1888),用魏尔伦、雨果等人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钢琴与乐队的《叙事曲》,两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两部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等。

如果说在振兴法国音乐上,弗兰克、圣-桑斯、丹第和福列等较年长的作曲家们走的道路,是继承和发扬泛欧或法国古典音乐传统的话,那么较年轻的德西和拉威尔选择的道路则是打破陈规、拓宽眼界、锐意创新。

他们从当时的诗歌、戏剧、绘画的最新探索中,从法国中世纪至巴罗克时期古色古香的音乐中,从俄罗斯、西班牙和东方民族别具一格的音乐中,发现了新的天地,得到了新的启发。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形成了新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