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不止有五人团和柴可夫斯基,还有斯科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
「19世纪晚期,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两位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yevitch Scriabin,1872-1915)生于莫斯科,父为俄国驻土耳其外交官,母是出色的钢琴家。

斯科里亚宾
亚历山大自幼显露音乐天赋,5岁时就能在钢琴上即兴弹出听到的乐曲,8岁试探写一部歌剧,11岁上莫斯科第二陆军学校时开过钢琴独奏音乐会。
1888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主修钢琴和作曲。
1892年以钢琴演奏金奖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1898-1903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钢琴。
1904~1910年间主要在国外生活,从事演奏与创作活动,先后到过欧洲各国和美国访问演出。
斯克里亚宾终身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而演奏曲目绝大多数是自己的作品。他的演奏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细致入微的精美而著称,这种演奏特色同他的音乐风格一脉相承。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888-1900年为创作早期。作为一位处世不深的青年音乐家,对生活、对艺术满怀热情和希望,作品兼有诗意的温情和冲动。
这时主要写作钢琴作品,创作个性尚未成熟,显示出对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从体裁形式到音乐风格,尤其近似肖邦。
作品有:10首马祖卡、12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钢琴奏鸣曲、、9首马祖卡和管弦乐前奏曲《理想》等。
1900~1905年为创作中期。身处世纪初的社会动荡和思潮繁杂的环境,斯克里亚宾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世界观和艺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此时热中于神秘主义哲学他认为物质的世界终将毁灭,而精神的世界则将永生。他把艺术视为宗教,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精神解放,进入极乐世界。
他深受尼采的“超人”哲学影响,把自己视为救世主,交响曲成为他此时的主要创作领域。他的创作个性不仅形成,而且获得了充分的体现。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等。
1905~1915年为创作晚期。追求哲学唯心主义的倾向加强了;神秘主义成了掩盖反革命情绪的外衣这就是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日益加深的社会原因。斯克里亚的这种思想情感,全都体现在他晚年的创作中。作品有:交响诗《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等。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具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创作在风格上前后有很大的反差,早期类似肖邦,中后期既有瓦格纳式的狂热宣泄,又有德西式的细腻静穆;他的旋律由一系列象征性的简短主题动机连结组成;他在和声上独创了由增四度、减四度、纯四度叠置的“神秘和弦”。
“神秘和弦”作为作品的调性中心,实际上走向了无调性。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有很强的时代感,它意味着俄罗斯音乐和西欧音乐一样,已步人了现代主义阶段。
比斯克里亚宾小一岁,同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萨佛诺夫钢琴班上学习,同样终生以钢琴家和作曲家身份活动的谢尔盖·瓦西利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其创作生涯是另一个样。

拉赫玛尼诺夫
他出生在奥涅格贵族庄园,家庭有音乐传统,祖父是著名的业余钢琴家和沙龙浪漫曲作者。
拉赫曼尼诺夫的创作分期是:
早期(1891~1900),此时他一面从事钢琴演奏活动,一面积极作曲。代表作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独幕歌剧《阿列科》,交响幻响曲《悬崖》,管弦乐《茨冈主题随想曲》(1894),《第一交响曲》(1895)等。
总起来看,上述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虽然还不够平衡,但也初步显露了他的才华和个性。
中期(1900~1917),此时他写出了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标志了他的创作完全成熟。主要作品有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康塔塔《春天》,歌剧《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和《吝啬骑士》,《第二交响曲》,交响诗《死亡岛》,《钢琴前奏曲集》,钢琴《音画练习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
这些产生在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不安时期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时代变革的高涨气氛,另一方面又渗透了由衷的情。
后期(1917-1943),后期的作品虽不多,但是内涵却很深。在这些作品中,对祖国的怀念(运用渗透了俄罗斯乡情的旋律)和一个背井离乡的艺术家孤独、悲伤的情感(引入象征死亡的“末日审判”主题)交织在一起。
拉赫曼尼诺夫的创作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他的艺术生涯虽然跨了20世纪上半叶,但是他基本上保持了19世纪西欧浪漫乐派(例如舒曼和肖邦)、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强力集团”)、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传统,没有去追随瓦格纳、德西以及更新的潮流。
在拉赫曼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钢琴作品处于中心地位。他和同时代的斯克里亚宾同为卓越的钢琴家,深知钢琴的性能和表现力。他们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创作确立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和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