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斯的《弹鲁特琴的小丑》展示了一个穿着小丑服装、戴着小丑帽子的男人,正在弹奏鲁特琴的瞬间。哈尔斯用他的标志性粗糙笔触,描绘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日常生活场景。
哈尔斯能够在一个特定的瞬间,“捕捉到”他所画的人,并把他永远地固定在画布上。
——贡布里希

《弹鲁特琴的小丑》中表情愉悦的演奏者
鲁特琴演奏者的题材起源于意大利,荷兰画家德里克·凡·巴布伦,在1622年的时候绘制的一幅肖像画,是荷兰画派首次引入这种主题。
巴布伦作品中的演奏者仰着头,嘴微微张开,面向观众弹着鲁特琴,带有意大利同题材作品,经常出现的一种宗教迷幻神情。

巴布伦《鲁特琴演奏者》1622年
弗兰斯·哈尔斯的演奏者则完全不同,他的《弹鲁特琴的小丑》,则展示了一个穿着小丑服装、戴着小丑帽子的男人在弹奏鲁特琴。
以半身像的构图呈现,他的眼睛看向左上方,仿佛在与画框外的人或者事件互动。

弹鲁特琴的小丑
荷兰肖像画家哈尔斯,关于其生平和为人,可靠的史料极少,长期以来传说极多。
哈尔斯极擅长肖像画,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运用洒脱而准确的笔触来塑造形体,使画中人形神兼备,成为有性格的典型人物。

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0-1666)
在《弹鲁特琴的小丑》中,我们几乎看不出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神秘感。哈尔斯画中的人,就是一个现实中的弹奏者,他抬起头来自然地微笑着,好像正在与歌手,或其他没有出现在画中的音乐家一起演奏。
在风格上,哈尔斯使用的是他标志性粗糙笔触,描绘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日常生活场景。
演奏者的头发略带蓬乱,人物的面部表情,自然而然地随着演奏的投入而微笑着。

弹鲁特琴的小丑
演奏者在演奏曲目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被画家“抓拍”并定格。

《弹鲁特琴的小丑》(局部)
演奏者手指的位置,很好的展示了这种即时性——手指自然的落在正要弹奏的琴弦上。

拨动琴弦的手指
哈尔斯尤其注重这些细节的刻画,细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元素。
与鲜明的性格相反,人物的身份是不确定的:他是巡回演出的音乐家吗?
我们叫他小丑,是因为他欢快的外表让我们相信他真的是一位小丑?还是他在扮演一个16世纪经常出现的戏剧人物?

以粗放的笔触处理衣服纹理
微笑赋予了整幅作品的生命。
小丑的表情活泼而调皮,他的微笑像哈尔斯其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微笑一样,人们对这种微笑的解读是不同的。
毫无疑问,小丑的微笑散发着自然的自发性。画家想要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画家的其他几幅作品也有同样的表达。

人物脸上自然的笑容
左图:哈尔斯《吉卜赛女郎》
这种肖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肖像,荷兰人称为“Tronie”,即风俗性肖像。
哈尔斯创作此类作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主人公绘制一幅纪念性的“照片”,他的目的是要通过人物,表现精神世界。

鲁特琴上的装饰
我们通过哈尔斯为上层社会的人绘制的传统肖像,与这一类风俗性肖像作品相比较,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哈尔斯在情感传递上的区别。
哈尔斯为下层阶级的“小人物”绘制的风俗性肖像,这些小人物比如农民、快乐的饮酒者、或是浪荡的妇女,他们都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不被关注的人。

哈尔斯《快乐的酒徒》1628-1630年
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哈尔斯都会给他们愉快的神情,欢乐的气氛,而欢乐的背后是却是阶级差别极大的社会矛盾,贫民的欢乐是短暂的。
因而在这欢乐的背后,哈尔斯想要唤醒的是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注。

鲁本斯《吹笛子的男孩》1623年
《弹鲁特琴的小丑》这幅作品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一些大师的作品中。
最著名的是1651年在大卫·拜伊自画像中,以图像的形式出。

大卫·拜伊《自画像》1651年
扬·斯蒂恩,也以哈尔斯《弹鲁特琴的小丑》作为原型,绘制了鲁特琴演奏者自画像。

扬·斯蒂恩《自画像》1670年
关于《弹鲁特琴的小丑》
17世纪荷兰肖像画家哈尔斯的代表作;
描绘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日常生活场景;
抓取的是弹奏过程中的一个瞬间;
展示了哈尔斯标志性粗糙笔触;
微笑和瞬间动作赋予了整幅作品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