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这种大体裁在早期还是得靠贵族资助。
「歌剧在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的发展。」
兰迪(Stefano Landi,1586~1639)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之死》(1619)写于帕多瓦,但上演于罗马,被认为是罗马的第一部世俗歌剧。在音乐风格上,它也和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十分相似。

兰迪(Stefano Landi,1586~1639)
兰迪写过许多歌剧脚本,在他的正歌剧脚本中经常包括喜剧性角色,因此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在歌剧脚本中既写宗教题材又写世俗题材的人。
罗马没有重要的世俗宫廷,歌剧主要通过富有的教会人土的兴趣和资助来发展。例如,兰迪的宗数歌剧《圣阿莱修》1632年曾两度在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官邸上演。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乌尔班八世的墓》
《圣阿莱修》是兰迪最重要的作品,它是第一部以历史题材表现人的内心生活的歌剧。
在形式上它也与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类似,包括序幕和三幕戏。
序幕和第二、第三幕前有前奏曲(sinfonia),这是一种最早的歌剧序曲,由四段(慢一快ー慢一快)或三段(快一慢一快)组成:
前者预示了教堂奏鸣曲的形式
后者则是后来意大利式歌剧序曲的前身
罗马的歌剧到了17世纪40年代前后有了较大的变化:
1.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而不再是戏剧;
2. 更加注重壮观场面给人们带来的偷悦;
3. 以神话故事为主的歌剧题材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改变。
这一变化在罗西(Luigi Rossi,1597~1653)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代表作品有:《魔法宫殿》和《奥菲欧》。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一一圣卡西亚诺剧院。(详情请看上篇知识点)
随着圣卡西亚诺剧院的成功,威尼斯又相继建立了一些歌剧院。这些歌剧院通常由贵族们建立,但由演出人来经营。
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是继蒙特威尔第后,威尼斯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

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
他的33部歌剧大部分是在威尼斯上演的,他的代表作品:《奥尔明多》(1644)、《基亚逊》(1649)和《卡利斯托》(1651)等都是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保留剧目。
切斯蒂(Antonio Cesti,1623~1669)也是当时的一位重要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的流行程度与卡瓦利的不相上下。他创作了15部歌剧、68部世俗康塔塔和5部宗教声乐作品。

切斯蒂(Antonio Cesti,1623~1669)
1668年7月13~14日上演于维也纳的歌剧《金苹果》(Il pomod'oro)是切斯蒂最有名的一部作品。它比他的其他大部分歌剧作品都更加豪华和壮观。这是因为这部歌剧是为利奥波德一世皇帝和西班牙的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礼庆典而创作演出的,为它的演出所用的经费是没有限制的。
利奥波德一世不仅是重要的音乐赞助人,而且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对戏剧性的作品特别感兴趣。《金苹果》中的一些咏叹调就出于他的手笔。
曲目:《金苹果》唱段“我心中的暴风雪这样急骤”(Mea tormenta, properate)
这部歌剧共有五幕,有许多合唱,演员和乐队的阵容都比切斯蒂的其他歌剧要庞大。序曲有三部分,前两部分像法国序曲,第三部分是模仿对位风格的。
在切斯蒂的一生中,歌剧这种体裁有了很大的改变:
1. 17世纪后半叶,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则成为音乐的附属;
2. 在音乐方面又注重于独唱,宣叙调与咏叹调成为明确分开的两种形式,介于二者之间还有咏叙调;
3. 合唱用得较少,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前奏和间奏(利托内罗);
这种歌剧的形式框架,在随后近两百年间被作曲家们不断地加以发展和运用。
威尼斯是意大利歌剧的一个主要的中心。这里的歌剧通过各种方式,不仅传播到整个意大利,而且也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促使歌剧这种1600年才诞生的新体裁很快便成为西方艺术音乐的主要形式之ー。

那不勒斯俯瞰图
1652年前后,一个名叫菲比・阿莫尼奇的旅行剧团到那不勒斯上演威尼斯的歌剧,才把歌剧这种形式引进了这座风光优美的城市。
17世纪末,这里的巴托罗缪剧院(Teatro San Bartolomeo)得到扩建,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日渐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且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欧剧的标准形式。
曲目:《吉赛尔达》唱段“你又见到了我,在阴暗的丛林”(Mi rivedi, o selva ombrosa)
首先是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宣叙调:
一种是干唱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用于富有情感性和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独唱由乐队伴奏。这种宣叙调也可能有清唱或只用通奏低音伴奏的部分,乐队的使用主要在于加强和渲染声乐线条中情感的爆发。
其次,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中,通常作曲家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 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译作“返始”),在A段结尾标记Fine(意为结束)。
如果从乐队前奏之后开始反复,则在开始反复处作出标记,并在B段结尾标记 dal segno al fine(意为从记号反复到结束)。
最后,咏叙调也继续被运用在那些既不像宣叙调那样节奏自由,又不像咏叹调那样抒情和有规律的段落中。
这些形式风格上的演变,最明显地体现在了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身上(详情请见下一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