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不只有意大利,还有英法德!
不止有意大利的歌剧,还有英法德!

「早期歌剧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法国有着深厚的戏剧传统,从1402年起就有了专业的戏剧社团。特别是到了17世纪,出现了三位杰出的戏剧家: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和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此外,法国还有悠久的芭蕾舞传统。

这些传统对法国歌剧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诞生于意大利的歌剧仍然是法国歌剧的主要样板。

法国歌剧的特征有:

1. 结构都是都由一个序幕和五幕戏组成,这是法国歌剧的固定格式;

2. 在发展剧情时,主要运用宣叙调,作曲家们要求这些简单的宣叙调也要严格按谱演唱,不得擅自改变节奏或加花;

3. 用乐队伴奏咏叹调,而在宣叙调中则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4. 常用二重唱、合唱,特别是在一些壮观的场景中;

5. 豪华的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面是其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序曲速度为“慢-快-慢”,被称为“法国序曲”。

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上述法国歌剧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详情请参看下篇知识点)

17世纪英国作曲家所作的歌剧完整保留至今的只有两部,一部是约翰・布洛(John Blow,1649-1708)作曲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约1684),另一部是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1695)作曲的《迪多与阿涅阿斯》(1689)

曲目:《迪多与阿涅阿斯》唱段“啊,贝林达”(ah,bellinda)

这两部作品有些相似之处,例如:

它们都以宫廷假面舞为样板,舞蹈场面占据了较大的篇幅。

它们都以一首法国序曲开始,并在作品中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因素。

曲目:《迪多与伊尼》序曲

普塞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优秀的管风琴家和歌唱家。普塞尔在多种音乐体裁上都有重大贡献。而《迪多与伊尼》作为一部真正的歌剧,最集中和充分地展示了普塞尔的音乐戏剧才能。

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1695)

该剧的故事情节以女王迪多的悲剧为基础,三幕歌剧只有四个主要角色,演出时间也只有一个多小时。

该歌剧受到法国歌剧的影响十分明显,除了在开幕前的法国序曲外,还运用了很多合唱与舞蹈。

歌剧中的宣叙调用得不多,但是非常有效果,特别是在节奏和音调的处理上,很符合英语朗诵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说,德奥在这时已成为意大利音乐文化的附庸。因此,德国本土歌剧的起步是比较晚的。

汉堡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凯泽(Reinhard Keiser,1674-1739),1696~1734年间他共写了75部歌剧在汉堡上演。他也写用德语演唱的歌剧,有时还在德语歌剧中插入一段意大利咏叹调。

凯泽(Reinhard Keiser,1674-1739)

他可能还是第一个写作德国喜歌剧的人。

他在1707年的歌剧《威尼斯狂欢节》的一些咏叹调和喜剧场景中,使用了汉堡地区的方言。

他的歌剧体裁广泛,音乐手法也很多样,包括带伴奏的宣叙调、很有效果的和声变化、用大乐队伴奏的咏叹调,以及对咏叙调的戏剧性的运用。

此外,他的配器也很有想象力,纯音色或对比音色的乐器组合都运用得很有效果。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