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利 | 不会跳舞的小提琴家不是好的歌剧作曲家
不会跳舞的舞蹈家不是好的歌剧作曲家。

「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是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

吕利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在14岁时来到了法国,在那里学习吉他和小提琴,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舞蹈家。

1653年2月,他与喜爱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路易十四国王同台跳舞。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国王的器乐作曲家,负责宫廷的芭蕾音乐,也参加其中的一些演出。

路易十四

1656年他被允许指挥宫廷乐队。从1664至1671年,他先后与高乃伊和莫里哀合作,创作了一些戏剧中的芭蕾音乐。

吕利也写过一些宗教音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但是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歌剧领域。

在吕利早期的宫廷芭蕾音乐中,他增添了一些新的舞蹈,例如小步舞曲布列舞曲等,并把它们发展成带有序幕与合唱尾声的戏剧性的壮观场景。

在他与莫里哀合作的一些芭蕾音乐中,他已开始创作用法语演唱的宣叙调和短小的咏叹调等,这都是他后来歌剧中的创作特征。

从1672至1683年,吕利共创作了13部歌剧,代表作品有:《阿尔米德》、《罗兰德》和《阿尔采斯特》,有几部歌剧的主题还是由路易十四钦定的。

吕利将这个时期创作的13部歌剧称为“抒情悲剧”。

这些歌剧取材于希腊神话或拉丁文与西班牙文的骑士传奇,大部分涉及荣耀与职责或荣耀与爱情之间的冲突。

它们都由一个序幕和五幕戏组成,这成为法国歌剧的固定格式。

在写作歌剧时,吕利认为唱词是最重要的,必须以准确的音调为之谱曲。

在发展剧情时,他主要运用宣叙调。他要求这些简单的宣叙调也要严格按谱演唱,不得擅自改变节奏或加花。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组合中,吕利用乐队伴奏咏叹调,而在宣叙调中则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1679年以后,吕利经常更多地运用带伴奏的宣叙调。例如他的《罗兰德》(1685)中的主角就是以演唱带伴奏的宣叙调为主(在当时的法国歌剧中,这种形式与咏叹调的区别不大)。

罗兰德-“两个岛民的合唱”:《凡尔赛宫》.mp3
00:00 04:43

吕利还很爱用二重唱,合唱也经常被运用,特别是在一些壮观的场景中。豪华的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面更是吕利歌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吕利的乐队包括五个声部的弦乐器、双簧管大管,以及数字低音乐器。两支双簧管和大管的三重奏经常与弦乐形成对比。在需要特殊效果时,吕利也加用其他乐器,例如《阿尔采斯特》的序幕中荣耀之神下凡时,就使用了小号和鼓。

阿尔采斯特, LWV 50:序曲.mp3
00:00 02:31

吕利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

音乐庄严、高贵,充满节庆气氛

他在他的宫廷芭蕾中就已开始运用这种形式了,这种序曲在结构上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第一部分

慢板,以主调风格和附点节奏为特征,

第二部分

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并以开头的慢板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

吕利虽然也写过一些宗教音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歌剧领域。

他平时习惯于用手杖击地板来指挥乐队,在一次演出中,他不慎击伤自己的脚趾,感染后,因拒绝医生切除他的脚趾,而于1687年3月22日不幸身亡。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