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的姊妹,另一种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是流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类似于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
清唱剧的原文来自 oratory,是指毗邻教堂的祈祷厅,在祈祷厅演唱时,牧师往往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进行布道。清唱剧这类音乐作品最初是在那里表演的,它的名称便由此而来。而且,由于清唱剧诞生于意大利,所以早期的清唱剧多用意大利语演唱。
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祈祷厅就是他们的宗教领袖圣菲利普・内利(Filippo Neri,1515-1595)的教堂祈祷厅。


圣菲利普・内利(Filippo Neri,1515-1595)和为其所建的宗教祈祷厅(Chiesa San Filippo Neri)
清唱剧几乎和歌剧同时诞生。1600年,卡瓦里埃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便是在内利的一个祈祷厅上演的。它随后经常被人们称为第一部清唱剧。但实际上,这只是一部宗教歌剧,清唱剧这个名称的广泛使用是在1650年以后。
尽管清唱剧与歌剧同为大型声乐体裁,但清唱剧与其有所不同的是:
它多以宗教内容为主要题材,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旁白),在音乐中更强调合唱,合唱在清唱剧中既可用于叙述故事,也可用来总结或评论情节,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
对话体宗教剧(dialogue)也是清唱剧的来源之一,它是由在宗教音乐中加入角色之间的戏剧性对白而形成的。例如传统的表现耶稣受难题材的宗教剧。
安尼利奥(Giovanni Anerio,1567-1630)也为内利的析祷厅创作了很多这类作品,其中有些篇幅比较长的已经可以称之为清唱剧了。
例如《圣保罗的转变》有四个独唱者:叙述者(男高音)、扫罗(男高音)、天上的声音(男低音)、阿纳尼亚斯(男高音),以及八声部双合唱,管风琴低音为独唱伴奏,其他伴奏乐器重叠合唱声部,并演奏序曲、前奏和间奏。
曲目:安尼利奥清唱剧《向圣母致敬》(ave regina coelorum)
到了巴洛克中期(大约1650年前后),创作清唱剧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作为罗马的圣阿波里内尔的乐长,他创作了很多弥撤曲和经文歌,但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清唱剧和康塔塔。

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
他的清唱剧有14部保存至今,最著名的有《耶夫它》、《约拿》和《但以理》等。它们大多取材于《圣经・旧约》,用拉丁文演唱,其中篇幅较大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合唱结束。后来,这成为晚期巴洛克清唱剧的一种格式。
卡里西米的创作手法总的看来比较保守和简单,但有些地方还类似蒙特威尔第,例如:
他常用各种不协和音、装饰音和绘词法来表现歌词的情感内容。
合唱的织体经常是主调和声风格的,以便能够更清晰地听到歌词。而且,这些合唱在清唱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合唱,他的清唱剧采用了歌剧中使用的各种咏叹调、宣叙调和咏叙调,并充分利用宣叙风格来达到叙述的目的,在抒情的段落中采取更大的旋律上的自由。
他的声乐部分大都只用通奏低音乐器伴奏,有时也增加两把小提琴演奏前奏和间奏,使器乐伴奏获得了更多的变化。
卡里西米的学生夏庞蒂埃(Marc Antoine Charpentier,1645~1704)在形式和风格上继承了他的老师,写了大约50部清唱剧,并把这种体裁传到了法国。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清唱剧开始从罗马流传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和其他意大利城市,乃至德国与英国的很多地方。它开始有世俗化倾向,甚至可以在公众剧院上演,女性歌手可以参加演唱,咏叹调的使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清唱剧演出图
这时的清唱剧作曲家主要有A.斯卡拉蒂、维瓦尔第、许茨等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歌剧作曲家。
实际上,清唱剧与歌剧这两种体裁之间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只是清唱剧大多采用宗教主题,而且舞台动作很少。
在巴罗克晚期,这种体裁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作品《弥赛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