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y·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1976)生于彼得格勒,9岁开始学习钢琴。十月革命时他11岁,是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音乐家。」
1919年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1923年钢琴班毕业,1925年作曲班毕业。
作为毕业作品而写的《第一交响曲》于1926年演出,是他的成名作。当时,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都去了西方,他被认为是苏联作曲界一名顶尖的新秀。
《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表现重大政治性题材,同时尝试使用现代作曲技法,有很多不协和的音响,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俄罗斯古典音乐风格的挑战。
它们虽然受到现代主义评论家的赞同,但相对来说,演出不那么成功。
肖斯塔科维奇企图把革新与传统这两者结合起来,如《24首钢琴前奏曲》、《大提琴奏鸣曲》。这种创造性的努力成功地体现在1934年演出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和《第四交响曲》的创作之中歌剧受到热烈欢迎。
1941年,希特勒人侵苏联,列宁格勒遭到围困。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七交响曲》。第二年,作品在苏联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它的总谱还被制成微缩胶片用军用飞机运到美国,由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乐队在美国演出,音乐成了人人皆知的“反抗纳粹的象征”。
在1953年,他在8年没有接触交响乐体裁后,创作并演出了《第十交响曲》这部作品引起了赞赏与反对两种意见的激烈争论。但逐渐,它终于被普遍认为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部杰作。
1966年,为祝贺他60岁生日,苏联当局展开大规模庆祝活动,拍摄纪录影片《肖斯塔科维奇》,授予他音乐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肖斯塔科维奇一共写了15首交响曲,作于1969年的《第十四交响曲》共11个乐章,也是有歌词的,内容都与死亡有关,实际上是对死亡的抗议,是对“所有那些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了许多痛苦和被迫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的人”表示哀悼。
他的晚期作品中在音乐风格方面,更多地使用了无调性的语言,如《小提琴奏鸣曲》(1968)第十二弦乐四重奏》(1968)都有一个十二音的主题。但无调性和调性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并置在一起的,而且最后总要回到调性。
在20世纪西方各个音乐流派中,肖斯塔科维奇很难归类。
他并不坚持任何特定的流派,却仍然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音乐语言的根基是传统的,有调性的,但也使用不协和音响与偶然的无调性,只要吻合表现的需要。无论他写的哪一种音乐,都是他多方面创作个性的一个部分。
他的创作体裁涉及各种门类,如歌剧、舞剧、大合唱、为各种乐器而写的协奏曲、钢琴与弦乐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电影配乐、戏剧配乐、各种声乐曲等,不过,他主要还是作为20世纪少有的交响乐作曲家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