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发明“家——约翰·凯奇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曲家一定程度地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叫偶然音乐(aleatory music)。」

偶然音乐与严格控制的序列音乐相反,是作曲家把偶然的、不确定的或没有预先设计好的因素,带进了作品的创作或表演之中的产物。

创作中的偶然手法表现为作品的某些部分不是作曲家原先构想的,而是依靠偶然的、预想不到其结果的方法写出来的;表演中的偶然手法表现为作曲家留给表演者去决定作品的某些部分。

从历史来看,作曲家一定程度地取消对其作品的控制并非没有先例如爵士音乐民间音乐中的即兴演奏等。在专业音乐中,如巴罗克时期的康塔塔,作曲家的乐谱可能写得很简单需要演奏家自己加花处理。

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作曲家凯奇(John Cage,1912~1992)。

介绍偶然音乐一定要提到他,提到他必然会涉及他的偶然音乐作品。因为没有其他作曲家像他那么多地使用偶然手法,而且使用得那么邪乎。

凯奇的第一首偶然音乐作品是《变化的音乐》(1951),它根据中国的《易经》写成,《易经》是西周初年一本占ト的书,实际上是对各种现象进行朴素的解释。

书中的八卦,每两个拼起来,呈六线形,可得八八六十四个。凯奇根据这64个卦,制订出64个音乐图式(包括音高、时值和音色),然后采用扔三个硬币的方法,从它们的正反面找出相应的六线形及其在音乐上的答案,以此组成全曲。

显然,在这首作品中原来靠作曲家构思的音乐成分(如音高、时值等),现在交由扔硬币来决定。这跟扔骰子差不多,不可预测,遇上什么就是什么,因此也有人称偶然音乐为“骰子音乐”或“机遇音乐"。

同年,凯奇推出《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为12台收音机而作。

舞台上摆了12台收音机,每台由两人操作,一人负责电台的变换,另一人负责音量的控制。另有一名指挥,根据乐谱上的精确标记行事。

作曲家事先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声音,全靠当时电台播放什么而定。

作为先锋派作曲家,凯奇作品中最极端的例子或许是《4分33秒》(1952)。它是一首“无声作品”(silence piece),意义已不限于采用偶然手法:

钢琴家上台以后并不弹奏,只是在三个乐章(分别为140、223和030)开始时做出关上和打开琴盖的动作。作曲家放弃对创作的一切控制,只剩下规定作品时间的长度,仅此而已。

作曲家认为,大厅里在4分33秒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一切音响就是这首作品的“内容”。

这体现了凯奇的一种思想: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实际上这也就导致了取消音乐。

具体音乐来自日常的声响,但还需要“加工”;瓦雷兹的音乐可能没有旋律等,但还需要“组织”,凯奇的音乐呢?什么也不需要了,甚至可以“无声”。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