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光荣与屈辱,这是个问题!
本该是一代将星,却成了投降背叛的代名词!

汉武帝时期,谈起当时威震华夏的将军,我们都会想到绝代双骄——卫青与霍去病。扫荡漠北,封狼居胥,都已广为人知。然而同时代,还有一位军事天才,谋略颇多又最具争议的传奇将领,他叫李陵。

他最为出名的事迹,还是跟我们的一个老熟人有关。汉武帝天汉二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争辩而被下狱,继而被处以腐刑。这就是著名的李陵事件。这一事件间接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从此,太史公著史之志更加坚定,完成了那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李陵转而为匈奴效力,再也没回来过中原故土,成了“胡人”。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少年时对人特别仁义,对士兵特别爱护,又富有谋略。武帝让他做八百骑兵的长官。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向北攻打匈奴右贤王,武帝想让李陵做后勤长官,管理军队粮草。这是特别重要的职位,说明武帝也特别器重他。但是李陵却说:“给我五千步兵,我可以直接干掉敌方大本营”。

一个月后,李陵在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匈奴军队见汉军人少,就想直接吃掉。李陵用弓箭手击杀匈奴几千兵士,匈奴长官单于一看不对劲,召集左右贤王八万多一起攻打李陵。过了很多天,终于弹尽粮绝。李陵准备自杀殉国,剩下的人越来越少,也没有援兵和粮食。李陵心想:突围也没法给陛下交代啊,自杀又更耻辱。我该怎么办呢?于是选择了下马投降(真降或是诈降成了千古之谜)。

当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后,气的半死,因为他这一朝的将领只有按着匈奴打,追着跑的,没听说过投降的。问所有大臣怎么看这事?几乎所有大臣都在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站了出来,仗义执言:“陵事亲孝, 与士信, 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 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成,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 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深輮戎马之地, 抑数万之师, 虏救死扶伤不暇, 悉举引弓 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 矢尽道穷, 士张空弮 , 冒白刃, 北首争死敌, 得人之死力, 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 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总结一句话:李陵没错,也是无奈之举。汉武帝不但没听进去,反而殃及了司马迁。

伴君如伴虎,从来如此!

后来,汉武帝听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杀了他全家。李陵对来匈奴来访的特使说:“我为汉朝带5000兵力对抗匈奴,无援而败,尽忠效力反而而要杀我全家?”使者说:“皇上听说您在为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名字很像,但是属于无能投降),不是我。”汉廷越是瞧不起他,匈奴就越是厚待他。即使后来他并没出过什么成绩,单于对他尊敬如故。

更令人唏嘘的是,后来苏武也来了匈奴。苏武牧羊的故事也算是耳熟能详了。他在北海守节十八年,拒绝了匈奴的一切官职和待遇,成为千百年来忠贞和节操的代名词。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有交情两者在汉朝以及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陵与苏武

无独有偶,东汉的昭君出塞也是可以拿来讨论。昭君在汉宫时也没受到汉明帝的垂青,甚至画师直接画丑了。之后被迫替公主远嫁匈奴。在匈奴的时候,人们都特别喜欢这个长相漂亮,温柔善良,给她们带来先进技术的女神。也不知道此时的昭君对哪方情感更深?

王安石有首《明妃曲》,其中有一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首是写给昭君的,那李陵呢?他又是否在某个深夜会对自己的往事来这么一句慨叹?

李陵与苏武也有很多诗篇传了下来,其中有这么几句:“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多年后,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和李陵是故交,很欣赏李陵的才华和人品,打算把李陵请回来。特使到了匈奴,跟李陵说:“现在国家换了国君和宰执,大家也谅解你的遭遇,希望你重返故土,继续为国效力”。可李陵沉默了很久,说“我已经是匈奴人了,过去再美好,回不去了。更何况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我既不忠过一次,不能再来一次了”。

最终,李陵死于匈奴。

阅读数 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