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世祖忽必烈时,高丽王朝发生叛乱,高丽王遣使来元朝求助。可忽必烈却对此大为不解:“你们当年可是唐太宗都拿不下的国家啊?”怎么遇到这种小事就手足无措了呢?
很明显,忽必烈是将王氏高丽和六百年前灭亡的高句丽王国混淆了。而后者,确确实实是让隋炀帝倾国3征,又令唐太宗和高宗父子8征才消灭的东北强国。不,这样的表述也并不准确。高句丽实则亡于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套路”:兄弟阋墙。
其实早在唐太宗时,高句丽王就已经被权臣渊盖苏文架空。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的渊盖苏文,才是唐朝真正的敌人。而他3个儿子的“兄弟阋墙”则成了唐朝灭亡高丽的天赐良机。(高句丽自5世纪后期已经改国号高丽,故后人容易将其与王氏高丽混淆)
现在谈起唐朝与高丽之战,往往说起唐太宗对高丽进行的长期骚扰战术。的确,唐军的各种小规模入侵是给高丽的辽东地区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是这个损失对高丽在辽东实力的影响,个人觉得不宜高估。从高宗时代,尤其是667年到668年这靠近两年的唐与高丽的最后角逐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唐军的主战场其实还是在鸭绿江以西以北的当年高丽所构筑的辽东长城防线。在诸多带路党的协助之下,唐军彻底拔除高丽的江北重镇尚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国内城西门)
渊盖苏文的长子泉男生被两个弟弟驱逐,不得不归附入唐时,他给唐高宗李治送去了一份大礼:
“公率国内等六城十余万户,书藉辕门。又有木底等三城,希风共款。”(1921年洛阳出土《泉男生墓志》)
国内城,乃是高丽的旧都。高丽迁都平壤之后,国内城依旧作为三都之一,有大批贵族留守,可以说是鸭绿江北的高丽城市中地位最高的一座。
之前唐军也有强渡鸭绿江南下之事,但都是在放弃江北诸多高丽重镇不攻的前提下突入。而泉男生直接将离鸭绿江仅仅数里的国内城及附近诸城十余万户百姓交给唐军,其危害可想而知。
至于木底等三城,在资治通鉴等史料中记载为薛仁贵所攻占:“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不利,高丽乘胜逐北,仁贵引兵横击之,大破高丽,斩首五万馀级,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合。”

(将军坟,传说中高句丽长寿王的王陵。正是他将首都从国内城迁移至平壤)
但根据《泉男生墓志》,这三城也属于泉男生归顺大唐时,“希风共款”的范围,泉男生的招抚在其中应该也出力不少。
同样根据墓志,泉男生在向唐朝投诚请兵之前,已经率先发动了内战。他率军直达“乌骨之郊”,并且“破瑟坚之垒”,之后才“反师辽东”,向唐朝奉表。

当年的乌骨城遗址在今天的辽宁凤城边门镇,是如今我国境内现存面积最大的高句丽山城,有87段城墙,周长达16公里。当年太宗东征在攻打白岩城时,从乌骨城前来的高丽援军就有一万多名,堪称鸭绿江北首屈一指的重镇。
可以说,泉男生的献地给了高丽防御体系致命一击。此时无论是高句丽长城防线还是鸭绿江防线,都被撕开了大口子。
为什么我在开头说这是天赐良机呢?因为泉男生三兄弟的反目,据《新唐书》所写,是非常偶然的事。
渊盖苏文死后,长子泉男生继承其位后(史家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改渊为泉),在出巡时,他让自己的弟弟泉男建和泉男产留守都城平壤。有人就对建产二人进谗言:你们大哥筹划想杀了你们,不如先下手为强。
开始,泉男建并没有相信这种无根无据的话。巧的是这时候,也有人给出巡在外的泉男生说,你弟弟贪恋权位,打算占据平壤把你赶走。于是泉男生就派了亲信探子回去观察情况,结果探子被泉男建和泉男产给发现了。
估计老二老三当时是这么想的:“要是大哥真的没杀我的想法,干嘛派人回来监视我!看来八成是有的!”于是乎这才导致3兄弟间的反目成仇,可以说是绝对的突发事件。
试想,若是三兄弟平常就水火不容,泉男生又何至于委派两个弟弟留守?同样根据《泉男生墓志》,泉男生在向唐朝请兵时,曾派儿子献诚作为使者。唐高宗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可见,此时泉男生是有年纪已经能充当重要使节的儿子的。
若是兄弟之间早就有变,大可以出巡之时将二弟一同带走,让儿子留守平壤。可泉男生并没有这么做,足以说明这三兄弟平常起码面子上并没有过于明显的矛盾存在。
“加大莫离支,出按诸部。而弟男建、男产知国事,或曰:「男生恶君等逼己,将除之。」建、产未之信。又有谓男生:「将不纳君。」男生遣谍往,男建捕得,即矫高藏命召,男生惧,不敢入。男建杀其子献忠。男生走保国内城,率其众与契丹、靺鞨兵内附,遣子献诚诉诸朝。”
《泉男生墓志》也可以佐证:方欲出巡边甿,外巡荒甸。按嵎夷之旧壤,请羲仲之新官。二弟产建,一朝凶悖,能忍无亲,称兵内拒。金环幼子,忽就鲸鲵...
唐朝方面更是没有想到,高丽会这么快自取灭亡。恐怕到了666年,唐高宗还把灭亡高丽定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

(现代复原的高句丽墓志壁画)
这么说主要有两个证据,一根据《新唐书》和《三国史记》,在公元665-666年,唐高宗和武皇后举行泰山封禅时,高丽太子高福男(一作高男福)也在随行人员中:
“乾封元年,藏遣子男福从天子封泰山,还而盖苏文死,子男生代为莫离支。”
这时候距离苏定方围攻平壤失败而归不过3年。高丽一听说唐朝举办六百年未有之封禅大典的消息,居然还敢派太子这种一国储君来“侍伺泰山”,共襄盛举。而唐朝也就这么接纳了高丽的好意。
从中韩两国目前留存的史料来看,未见高丽太子此行除了参加封禅大典这一旷世盛会之外还有其他的政治目的。而封禅结束之后,高丽太子一行也安全返国,并未见唐朝有什么其他行动。
估计此时唐朝还深感灭亡高丽尚且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达到的目标,所以对于高丽这个示好的举动也予以默认。
但谁知道,高丽太子的泰山之行结束仅仅几个月,就爆发了泉男生兄弟的内战。而即便泉男生有内附之心,唐朝也没有轻易相应,根据《泉男生墓志》,在泉男生三次遣使表明心迹之后,唐高宗才拜泉男生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开始高丽的灭国之战。
不过实话说,纵然有泉男生的协助,要平灭高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高丽在这场最后的战争中,依旧组织了远超20万人次的军队反击。可以说如果对手不是唐朝这种将星云集的世界级强国,这场战争照样很有可能会旷日持久下去:
“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旧唐书》“泉男建复遣兵五万人救扶余城。”——《资治通鉴》

(国内城高句丽“好太王”王陵)
可能正是由于当年是被泉男生和平转交大唐,国内城这座高句丽“三都”之一的宏伟都市,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霜,城墙却依旧高高耸立。相距不远的“卫城”丸都山城更是在群聚的高句丽贵族墓的衬托下,有如人间画境。那场残酷的战争,终究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了不断生长的花草丛林中,仿佛再寻不到一丝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被俘虏入唐的高句丽末代国王高藏,后来竟然和女皇武则天结为亲家,娶了武则天的侄女为妻,并生下一子名高德武。后来,高德武被武则天任命为安东都督府都督,又回到了辽东治理高句丽故地。
渊盖苏文家族在时,高氏王族不过是权臣们的傀儡。身为唐臣之后,却能在故国领土上执掌大权。荣焉?耻焉?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