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音乐最大的成果之一——复调,是在圣咏到经文歌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作者 | 张斯尧
中世纪对我们而言,似乎是古代与现代之间一条独立而富于原创精神的联系纽带。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一说到中世纪,通常会用到这些词汇:
漫长的,被宗教统治的,僵化的等等。
(简直就差把“枯燥乏味”明写出来了)
看上去相对于其他时期,
这是一段好乏味的岁月啊!
甚至还不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毕竟…那个时候有黄金十二宫和天马流星拳啊

这里我们不聊拳法,只聊音乐。
音乐在这段时期,发生着丰富的变化。教会音乐虽然处于统治地位,但可以这么说:“没有中世纪的陈酝酿,就没有西方音乐后来的大发展。”
我们通常把中世纪音乐的历史(公元5世纪 – 15世纪初)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 5世纪-10世纪
盛期 约11世纪-13世纪
末期 约14世纪-15世纪初
早期的音乐发展相当缓慢,音乐以即兴演唱和口口相传为主。直到9世纪左右,格里高利一世确立了格里高利圣咏。
西方音乐史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格里高利圣咏,通常也简称为“圣咏”,据说是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受到圣灵感召所确定下来的。

格里高利圣咏诞生的中世纪,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世界——对抗教会的异端分子会被审判并施以火刑,自然灾害和人们难以理解的天地异变频频发生…
人们害怕触犯神明,惶惶终日。而在那个时代,圣咏始终回响在清冷的修道院中,给予人们某种程度上心灵的抚慰。
圣咏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成为“素歌”,它的歌唱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歌唱四种,三种风格分别是:音节式(最简单)、纽姆式、花唱式(最丰富)。
圣咏的产生, 为音乐带来很多影响:比如它促进了音乐理论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对记谱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毕竟“靠谱”的事,才保险。
而那些围绕圣咏展开的剧情绘就了中世纪之后的光辉岁月,其中,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包括——
附加段:这是一种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附加新的材料的扩展形式,兴起于9-10世纪,11世纪达到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
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最初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后来由于教会觉得附加的内容偏离教义,16世纪便被教会取缔。
宗教剧:一种包含了戏剧成分的演出形式——通常发生在从一个教堂到另一个教堂的游行行进中,也比较通俗地起到传播和普及宗教知识的作用。

以上的圣咏有个特点,都是单线维度的扩展。在中世纪第一阶段末,多声部音乐开始产生。逐步体现出西方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将音乐像建筑般构筑起来,严格的将声音进行组织和重叠。
大概是类似这样的场景:两拨人,一拨唱圣咏旋律,通常音域较高;一拨进行附和,通常音域较低。
下方的附和声部,也被称作“奥尔加农”声部,久而久之,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形式,就被称作为:“奥尔加农”。
在约9世纪末的一本《音乐手册》中记录了很多种奥尔加农。比如:平行奥尔加农、变化的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等等。
中世纪盛期,哥特式大教堂拔地而起,复调音乐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大约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来到圣咏的上方,以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花唱形式,形成“华丽奥尔加农”。
可以发现,它确实华丽、即兴。下面一个音,对应上面好几个音,听着有点虚无缥缈,还有点摸不着头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部分人打算另辟蹊径,他们采用音对音的形态,引入节奏模式,让音乐听起来乐句清晰、结构严谨,这种与即兴、松散的奥尔加农形成对比的音乐,叫作“第斯康特(Discant)”。
其实这两种手法没有优劣之分,他们相互交织并推动着复调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产生出各类名词:
圣母院乐派、孔杜克图斯、克劳苏拉之类的。当然了,还有超五星级重点:
经文歌
来到12世纪下半叶,随着巴黎大学的出现,巴黎圣母院大教堂1163年奠基,巴黎成为知识和艺术的中心,也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

雷奥南和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乐派最知名的两位作曲家,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前者比后者年长45岁。

雷奥南创作了一部《奥尔加农大全》,佩罗坦修订了它。这些曲集包括各种各样的:花腔奥尔加农、单声部圣咏、第斯康特,以及一些用来替换这些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的段落,史称:克劳苏拉。
在这些题材里,圣咏的地位,也悄悄发生着改变——圣咏慢慢的变成一种纯音乐的素材。当时还出现像孔杜克图斯这种复调体裁,有时候不采用圣咏旋律。1250年后,奥尔加农和孔杜克图斯逐渐消失。
还记得上文说过的克劳苏拉么?经人在上方无词声部填上歌词,克劳苏拉演变成“经文歌”,上演世纪逆袭,成为之后几百年里的大明星。
典型的经文歌是三个声部,最下面的声部是圣咏,也称“定旋律”,可用乐器演奏,甚至有时会被世俗曲调替换。
上面两个声部更有意思,各有各的歌词,而且既可以是拉丁文,也可以是法文。内容上既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世俗的,由此形成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
当然了,音乐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复杂,于是在13世纪有个叫弗朗科的人,总结出“有量记谱法”:“用不同的音符形状来表示时值的长短。”这是中世纪晚期在音乐技法上的最重要的成就。
音乐的发展,也就靠谱多了。文章最后,送上这首经文歌,不怕你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