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徒巴塞洛缪,历来在信徒心中占据着的重要位置,西班牙“黄金时代”的三位大艺术家之一里贝拉,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油画作品多达五幅,这些画作体现出里贝拉特有的巴洛克暴力美学格调。
祝福我!拯救我,救济我,抱紧我!巴塞洛缪节!
——本杰明·琼森《巴塞洛缪集市》

《圣巴塞洛缪的殉难》(局部)
1752年,在由天主教暴徒引发的著名宗教战争“圣巴塞洛缪大屠杀”之后,法国宗教界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
这场被称为“数个世纪中最可怕的宗教屠杀”事件,使得当时整个欧洲的新教徒,都或多或少地对天主教抱有敌意。

圣巴塞洛缪大屠杀
由于发生在8月24日圣巴塞洛缪节前夜,这场宗教战争因而得名,与其节日名称紧密相关的人物:圣徒巴塞洛缪,在西方宗教界大名鼎鼎。
无论是多种的音译名“巴多罗买”、“巴尔多禄茂”,还是作为十二使徒、升天见证人的身份,亦或者是四份新约十二使徒名单中都包含有他的名字。从各方面彰显着圣巴塞洛缪,在信徒心中占据着的重要位置。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的圣巴塞洛缪
也正因如此,每当画家绘制宗教绘画时,关于圣徒巴塞洛缪在亚美尼亚被斩首、剥皮和倒钉十字架上的殉道场景,总是最热门的题材。
西班牙著名画家胡赛佩·德·里贝拉,在职业生涯中创作与巴塞洛缪殉道相关的油画作品时,也多达五幅,这更证明了其在信徒心中的地位之高。

里贝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1618-1619年创作的第一幅《圣巴塞洛缪的殉难》,便可看出被称为“血腥大师”的里贝拉的巴洛克式暴力之美。

圣巴塞洛缪的殉难
画中的圣徒巴塞洛缪被绑在行刑台上,身体近乎赤裸,脸庞朝向天空,目光虔诚,一手朝向天空似乎在与神交流,另一只紧攥着以缓解痛苦,但略显徒劳。

圣巴塞洛缪一手朝向天空
身旁的刽子手用拳头,将他的皮肤硬生生剥离开来,鲜血沾满了刽子手的衣服和拳头。

正在施行的刽子手
阴影处的黑袍祭司面容冷峻,见证着血腥的酷刑场面,画面中呈现出的血腥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阴影处的黑袍祭司
当时的这幅作品虽然刻画的真实且详细,但其缺乏的宗教情感、略显生硬的体态刻画,证明这幅画并不足以令画家登上西班牙艺术的顶峰。
1630年绘制的这幅《圣巴塞洛缪的殉难》,相比第一幅作品,并没有令人感到血腥的场景描绘。
明亮的主体人物巴塞洛缪神态惊悚,嘴唇微张,斜坐呈现出的慌张感和未知的恐惧感,增添了压抑的气氛。

里贝拉《圣巴塞洛缪的殉难》
布面油画145x216cm1630年
佛罗伦萨皮蒂宫
周围的其余人隐藏在黑暗之中,左右两幅朝向观众的面孔充满了惊悚感,而巴塞洛缪背后三位人物稍显模糊,隐藏在黑暗中的两位祭司在见证酷刑的发生。
手臂下方的人物,表情冷峻严肃,似乎准备行刑,表明了他刽子手的身份。

圣巴塞洛缪背后的人隐藏在黑暗中
受卡拉瓦乔主义和瓦伦西亚画派画法的影响,从1630年创作的这幅作品可以看出,里贝拉开始重视黑暗阴影对画面呈现效果的影响。

绑住圣巴塞洛缪脚的刽子手
画中大面积的黑暗部分,是画家选择厚重材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粗糙的压抑感,但并未令人觉得模糊。原因在于主体人物巴塞洛缪的体态,仍然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这种具有舞台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使得沉重压抑的氛围效果,相较于故事本身更为突出。其逐渐浓厚起来的宗教情感,也意味着里贝拉的职业生涯进入新的阶段。

高光下的圣巴塞洛缪
1634年创作、现藏于美国国家美术馆的这幅《圣巴塞洛缪的殉难》,可能是目前里贝拉五幅作品中最知名的一幅。

圣巴塞洛缪殉难
画中的巴塞洛缪身材健美,锐利的目光注视着即将行刑的刽子手,绑在柱子上的握着的右手自然且放松,展开的左手,似乎在向刽子手宣讲着道义。
这使得刽子手对巴塞洛缪充满了疑惑:为什么面临酷刑,神情却还能如此淡然?

手持刑具的刽子手
紧抓衣服的手和皱紧的眉头,表明刽子手似乎有悔改的可能,行刑者似乎比被行刑者更为紧张,手上暂时行刑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身后的红衣祭司神态木然,是这场酷刑的见证者,而他身旁隐藏在黑暗中、戴帽子的模糊面孔,更增添了画面的诡异气氛。

神态木然的红衣祭司
这幅画作为里贝拉职业生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适当的留白,使得画面充满压抑气氛的同时,却不失和谐之感。
从明亮到黑暗阴影的完美过渡,彰显着大师的绘画功底。米开朗基罗式的人体刻画技巧,更将里贝拉推向了“黄金时代”的三位代表人物的宝座。

圣巴塞洛缪右手被拴住
1644年创作的这幅《圣巴塞洛缪的殉难》,被认为是最饱满的一幅作品,画中将受难的故事情节完美的展现出来。

圣巴塞洛缪的殉难
圣徒巴塞洛缪身体几乎赤裸,无力的躺在行刑台上,空洞的目光注视着观众,堆叠着的抬头纹表现出身体所遭受的极端痛苦,身下裹着的白布却又令人物稍显生动。

正在受刑的圣巴塞洛缪
脚头的位置上,刽子手的助手正拉紧绑腿的绳子,防止巴塞洛缪乱动,他扭过头,神情不忍,注视着行刑刽子手。
酷刑的场景,甚至连剥皮的刽子手本人,也只能在酗酒之后才能正常进行。虽然嘴角带着变态的微笑和另类的刺激感,但不敢直视的目光暴露了其内心的不堪。

酗酒之后的刽子满脸通红
只有隐藏在间隙之中的两位祭司,面无表情的见证着这场酷刑。
可以看出,这里圣徒巴塞洛缪的人物形象,借鉴了《黄金传说》中对其的描述:“他中等身材,头发又黑又卷,皮肤白皙,眼睛很大,鼻子挺直,有浓密的胡须。”

圣巴塞洛缪的表情极端痛苦
画中最细致的地方,在于巴塞洛缪脚下的断头石膏像,现已确认为巴尔达克神古典雕塑。它似乎在隐喻殉道时被砍头的惨状,也将他被奉为皮革匠、石膏匠、裁缝、装订商、屠夫和手套制造商等守护神的身份点明。
性格饱满的人物刻画,充满提香式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情怀。再加上和谐的构图方式,以及完美的故事情节描述,毫无疑问的证明了,里贝拉是西班牙当时最具领导力的画家之一。

圣巴塞洛缪脚下的断头石膏像
现藏于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的这幅作品,画面明暗对照和模糊的风格,似乎证明这幅画创作于1644年之前。

里贝拉《圣巴塞洛缪的殉难》
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循着时间线来看五幅《圣巴塞洛缪的殉难》的创作,里贝拉个的人艺术风格,在绘制过程中逐渐成熟。
卡瓦拉乔式风格中的强烈明暗对照、极端自然主义被融会贯通;米开朗基罗和提香画中,饱满的人物的艺术特征,更在这位被意大利人称为“小胡子”的艺术家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地体现。
最后再融合属于画家自身风格——“血腥”场面的真实细节刻画,最终成就了这位巴洛克暴力美学的大师。

里贝拉《圣巴塞洛缪的殉难》
版画 31.6x23.7cm 1624年
华沙国家博物馆
关于《圣巴塞洛缪的殉难》
西班牙“黄金时代”画家里贝拉代表作;
17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绘画;
受卡拉瓦乔明暗式对照画法影响;
巴洛克式暴力美学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