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仅有科举,还有“九年义务教育”

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数盛唐时期最为辉煌,其辉煌程度和当时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

中国学校教育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要论完备程度,唐朝时期的学校教育是最为完善的,宋元明清的教育制度都深受其益。与唐朝同时期的海外,也没有能够与之相匹敌的学校教育制度。

唐朝学校教育的设立

唐朝初期,百废待兴,李治父子兴教育,采用养生息、偃武修文的政策,加强了学校教育的管理。除却当时的中央官学、乡学外,唐太宗李世民还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育学校,打破了占卜、兽医这种专人继承的局面。

唐朝后期重科举,中央官学虽然逐渐没落,但仍对后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官学与九年义务教育

中央官学类同于现在的大学,其地位相当重要,它隶属于国子监,由专人进行主管。

进入中央官学学习的人不是通过考试或者其它方式选拔出来的,而是通过父辈的官职大小所决定的。

根据记载,国子学的学生为国公或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的学生为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爵位)的子孙;文武七 品以上低级官的子孙入四门学;八品以下低级官的儿子和擅长某一专科的庶人(平民)学者进专科学校 (律学、医学、算学等)。

上学不是你想上就能上,唐朝的学制将入学年龄和入学名额都卡得非常严,就算你年龄刚好,进去也必须好好学习,如若不服管教,立马会将你劝退。

在六学二馆学习的孩子一般都在14~19岁左右(律学为18~25岁),他们进行束修礼后(可以理解为缴纳学费,实际上是一种礼仪仪式),将在学校里进行长达九年的学习(律学为六年),学成后经毕业考试,或进一步由太学向国子学冲刺,或服从分配进入官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央官学不过是皇族贵胄后代的一个往上爬的跳板罢了。

乡学与私学的发展

唐朝虽然没有将科举向平民百姓开发,但地方官学确实落实到位。

乡有乡学,州有州学,村有村学,甚至有的地方还设立小学,教授孩童。

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无异,经毕业考试合格的 , 可参加相应的科举考试 , 也可升入四门学为俊士。当然和中央官学一样的是,他们在进行拜师礼后,在享受免费教育的同时还免食宿的费用。

自孔子创立私学以后,各朝各代都有私学的现象,而私学最为兴盛的时代是在唐朝。

唐朝对私学不加设置,这也是唐末时,私学碾压官学的原因之一。除私学外,当时寺院讲学、山林讲学也十分兴盛。

虽然书院已经在这个时期出现,但书院是主著书、藏书的地方,鲜少有专门讲学的书院。

留学生与弘文馆、崇文馆

作为当时最发达的国家,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学,唐代的留学生制度也因此而完善。

唐朝最为出名的留学生晁衡(阿倍仲麻吕),在留学期间就读太学的事迹证明了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待遇是一样的。

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待遇是一样的,同样名额也是有限的。而两馆的情况又与官学和留学生的情况不同。

弘文馆、崇文馆是为皇亲国戚服务的,非皇亲国戚是不能入读的,除非你是皇帝钦点的研究人员。

唐朝时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辅以社会需求进行创立的,让律法、医学、天文算术等科学有了质的发展。

如此成熟分工明确的教育制度,因唐后期注重进士科逐渐荒废,不得不让感到惋惜。不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审视这套历史上最为完善的学校制度,来跟现今的学校教育来进行一个对比。

私以为,无论是古还是今,不论是怎样的教育,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好,才是真的好。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