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香料(Perfume), 亦称香原料,是一种能被嗅感嗅出气味或味感品出香味的物质,是用以调制香精的原料。除了个别品种外,大部分香料不能单独使用。香料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其中天然香料包括动物性天然香料和植物性天然香料;人造香料包括单离香料及合成香料。

来源
香料是精细化学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单离香料3个部分组成。 古罗马诗人斯塔提乌斯(Statius)在一首诗中对一场为宠物鹦鹉举行的葬礼进行了讽刺,主人在宠物过世后还要举行一个类似于凤凰涅槃般的葬礼仪式,让它在用桂皮点燃的葬火中获得重生。桂皮这样的香料,在轮回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香料沐浴
在道教修炼方法中,香汤沐浴属于重要的养生修炼法之一。宋洪刍《香谱》卷上也记载了当时道士用白茅香、符离香等香料煮香汤沐浴这一道教仪式。 所谓“香汤”,就是调配各种芬芳香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膩,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料调配而成,据多本道教文献记载,五香并不专指特定的五种香料,而是兰香、白檀、白芷、桃皮、柏叶、沉香、鸡舌香、零陵香、青木香等香料中仼取五种调制。 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用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制成。据称调汤之人可获功德无量,而沐浴香汤之人也可获福,所以道教有“沐浴七事获七福”之说,即:“有斯五德七福因者,一者上善水,二者火薪,三者香药,四者浴衣,五者澡豆,六者净巾,七者蜜汤,此七福因能成七果,一者常生中国为男子身,二者身相具足,三者身体光明眼瞳彻视,四者髭发绀青圆光映项,五者唇朱口香四十二齿,六者两手过膝,七者心聪意慧”。
香料沐浴的历史
在荷马时代,男女英雄人物喜好用土荆芥植物做的香料沐浴,辅以香油按摩。古希腊的美并不注重色彩的化妆,而在于肌体的协调匀称。
我国汉代有人身痛,皮肤脱落,“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药澡效力于可见一斑。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则洗澡药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钟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制法是“花、香分别捣碎,再将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贮。常用洗手面作妆,坚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药洗,也是这样。洗药澡不仅使皮肤白皙,而且防疫健体,所以历久不衰。宋代东京的药铺出售专门的“洗面药”,元杂剧《谢天香》细致刻画了妇女用“熬麸浆细香澡豆”洗浴的场景,这标志着“药澡方”已很盛行。清代《三农纪》中就直接将“枸杞煎汤”洗澡药方,作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们推荐。
《三皇经》云“凡斋戒沐浴皆当盥汰五香汤,五香汤法用兰香一斤,荆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香一斤,白檀一斤,凡五物切之,以水二斤五斗,煮取一斤二斗,以自洗浴也”,认为用此香汤沐浴可辟恶除不祥之气,且可降神灵,治头风。 《太上七晨素经》中记载的“五香汤”则是用鸡舌、青木香、零陵香、薰陆香、沉香五种香料配制而成。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秘传,白芷具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辟邪气;柏叶,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道教称能降真仙;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道教称零陵香能集灵圣;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道教认为此香能消秽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