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卫绾提议征召贤良;后果:独尊儒术
前因
卫绾提议征召贤良
公元前134年(西汉元光元年),董仲舒献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获得汉武帝的赏识。
董仲舒为何能上朝论策,需要从六年前说起。
当时,汉武帝刚即位,朝政几乎把控在窦太后的手中。汉武帝为了夺回实权,决定罢黜窦太后(时为太皇太后)推行的黄老治术,进行一次政治改革。时任丞相的卫绾便提出征召贤良的想法,建议汉武帝征召儒士入朝,共商国是。
虽然卫绾因仕途不顺,丞相之位不久便由窦婴继任,但是汉武帝认为征召贤才之计值得一试,于是下令广纳天下儒生。
彼时,董仲舒颇有才名,与齐鲁的胡毋生齐名,学识更不下鲁地的申培公与齐地的辕固生。此外,董仲舒桃李满门,他的学生也颇有成就,吕步舒是丞相长史,嬴公则为谏大夫。于是,汉武帝这一令,便征召到了董仲舒这位公羊学的名士,走上朝堂,侃侃而谈。

董仲舒与汉武帝对答的内容,如今可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史称《举贤良对策》。董仲舒的思想兼容儒学与阴阳学,令汉武帝新奇诧异,他所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与“独尊儒术”,也令汉武帝深深着迷。于是此次对答之后,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遂命丞相田蚡废黄老治术与刑名之学,起用数百名儒生,重新打造汉代的社会风气。董仲舒则因汉武帝的激赏,担任江都国相,辅佐江都易王刘非。
董仲舒的计策能够推行,其实是相当幸运的。在此之前,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因为推行儒术,被窦太后投入大狱,两人双双自杀于狱中。董仲舒免于迫害,是由于论策的前一年,窦太后已身故。
不过,这并非代表董仲舒的仕途一帆风顺。他的两位政敌将他视为眼中钉,对其陷害,使得董仲舒罢官回乡,著书终老。
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宠臣,谏言一向为汉武帝所用,自从董仲舒获得汉武帝认可后,他便开始忌惮董仲舒。于是,主父偃特在汉高祖墓发生灾异时,盗走董仲舒撰写阴阳理论的书稿,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知祖坟遭毁,心中不快,又见书稿大谈阴阳之事,甚感愤怒。万万想不到的是,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明书稿来历,竟表示稿中所论皆为无稽之谈。于是,汉武帝便问罪于董仲舒。最终,董仲舒虽免于死罪,却不敢再妄议阴阳之论。
随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董仲舒忽被调为胶西国相,辅佐凶残蛮横的胶西王刘端。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乃是公孙弘。
公孙弘与董仲舒一样,都因汉武帝举贤良而入官为仕。只不过,董仲舒素来与公孙弘不合,除了两人同治春秋,理念有所差异,董仲舒也认为公孙弘极其骄矜,不屑与其来往。这让公孙弘心下十分不快,于是,在汉武帝正愁胶西王刘端品性不端,难以应付时,公孙弘便建议将董仲舒调为胶西国相。
董仲舒到了胶西,因有儒家大师之名,受到刘端的礼遇。但董仲舒担心久留胶西,容易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告病还乡,再也不愿入朝为官。
董仲舒离朝以后,酷吏张汤仍经常拜访他,听取司法执行的意见,于是开启了以《春秋》作为案情根据的判案习惯,史称“春秋决狱”。公孙弘则在田蚡身故之后,受汉武帝举用,坐上丞相之位,为“独尊儒术”做出极大的贡献。
后果
独尊儒术
结论:董仲舒受朝廷征召,发表一席政治言论,获得汉武帝的赏识,不仅使汉朝迎来思想文化的转型期,是儒家学术发展的重大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