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汉匈战争;后果:盐铁会议。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汉武帝正在准备对匈奴进行一场最大规模的漠北之战,需要增加军费。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提升理财专家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开始向全国推行盐铁官营、均输法、平准法、币制改革等经济政策。
因为此时,汉武帝正在筹备一场最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可掌管经济的大司农却跑过来报告:“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意思是没钱了,国库亏空的连士兵的粮饷都发不出来了。
于是,这才有了桑弘羊的发挥空间。桑弘羊是商人之子,很有经济头脑。他提出的一条最重要的改革政策就是盐铁官营。

汉初时期,一批商人凭借盐铁放任私营的政策,大赚了一笔,纷纷成为地方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例如武帝时期,蜀卓氏、程郑氏因为冶铁都可以“与王者埒富”了。所以,桑弘羊就把武帝圈钱的手伸向了这些商人的口袋。
从公元前118年开始,下令将煮盐、冶铁的生意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来补充赋税。另外,还在全国四十个郡建立盐铁官,设置专卖机关。
由于政府的垄断和干预,当时的盐铁生产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如河南巩县的一处冶铁厂就有十八座冶铁炉。大致推断这一处的冶铁产量可达到两千六百多吨。

当然,盐铁官营最重要的结果是汉武帝圈钱目的达成。因为根据后世《盐铁论》记载,当时平四方暴乱、封赏将士功绩,都以亿万计算,这都是“盐铁之福也”。
在桑弘羊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中,还有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那就是确定了五铢钱的币制改革。其实,这已经是汉武帝第四次进行币制改革了。
那么,汉武帝到底是怎么通过币制改革来圈钱的呢?
大致分为两步。第一步,以白鹿皮作币,低成本赚钱。
公元前119年,政府下诏铸造三铢钱和皮币以及白金币。其中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钱币,一块鹿皮就值四十万钱。

这一政策是相当的巧妙,汉武帝不需要成本,因为宫中禁苑里有的是白鹿。而那些王侯宗室如果要朝见聘享,必定需要鹿皮,只得向朝廷购买。
这样,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便大量流入中央政府之手。
不过,这次的币制改革并没有解决社会上豪强富商私铸伪币,导致币值混乱的问题。即使朝廷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仍然无济于事。
这就逼得汉武帝下了一剂猛药,也就是第二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13年,中央设置水衡都尉以及下属官职,专门负责将全国铸币原料搜集到中央,统一铸造,同时禁止各地郡国铸币。
汉武帝的这步棋不仅垄断了货币的铸造,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调控,还让货币的伪造失去了原料铜材,从根本上战胜了地方私自铸钱的富商大贾,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在汉武帝的几次币制改革过程中,更是确立了币值与重量相符合的“重如其文”原则,这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进步。
当然,从汉武帝限制地方豪强、解决财政问题的初衷来看,币值与实际重量的一致可以增加铸造伪币的难度,不失为打击富商大贾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公元前118年进行的币制改革,“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轻重更加适中,满足了古代经济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
于是,从此次汉武帝币制改革开始,到东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都以五铢钱为统一形制。它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钱币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久的长寿钱。
后果
盐铁会议:汉昭帝时期,权臣霍光组织了一场六十个儒生对战辅政大臣桑弘羊辩论会,内容正是对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等政策的评估和定性。
结论:汉武帝时期通过桑弘羊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虽然有解决当时财政危机的现实需要,但从长远来看更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举措。其中盐铁官营,特别是盐,成为历代政府牢牢把控的专卖商品;而五铢钱形制的确定也为后世开启了币制改革的先例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