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乱政:这场乱局究竟怪谁?
前因:灵帝欲废长立幼;后果:群雄割据时代开启。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灵帝欲废长立幼,何进与蹇硕展开戚宦之争。

189年8月,何进部下率军入宫斩杀十常侍,8月27日,十常侍之首张让投河自尽,十常侍之乱结束。

中国自古有“废长立幼易招祸乱”的说法,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乱政”,也是从汉灵帝废长立幼开始,故事真正进入最后的精彩章节。

汉灵帝有两个皇子。何皇后生大皇子刘辩,王美人生二皇子刘协。灵帝欲废长立幼,便安排他颇为信任的宦官蹇硕帮助刘协。

幼小的汉献帝刘协,最终成为了董卓的傀儡。

说起蹇硕,他是否算作十常侍内得另说。一般来说十常侍是指灵帝时操纵政权的任职中常侍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其中以张让、赵忠最为受宠于灵帝,灵帝亦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而在《三国演义》中,蹇硕被列入十常侍中。不管怎样,能确定的是,他是宦官,并且在当时拥有禁内的军权,任西园军元帅,人们熟知的袁绍、曹操便位列八校尉之中。

自东汉建立起,围绕着最高权力,一直存在皇权、官僚和地方集团、外戚、宦官四方力量博弈。汉灵帝信任宦官,期间发生了两场党锢之祸,对反对宦官专权的“党人”进行打击。可以说蹇硕的军队也是灵帝用来打压其他几方势力的武器。

他们对阵的另一方就是灵帝要废掉的刘辩,以及其背后的外戚何家。其中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人熟知,也是本文主角。

旧版《三国演义》何进剧照

于是蹇硕与何进,双方均欲将对方置于死地。公元189年(中平六年)5月,灵帝驾崩,“大战”一触即发。

率先动手的是蹇硕。他计划在何进入宫时将其刺杀。不过,他在西园军中有一位手下——上军司马潘隐,他和何进关系非常好,于是告诉何进:“皇帝已崩,蹇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拟写假诏书宣何国舅入宫,欲绝后患,册立皇子协为帝。”

结果是计谋没得逞,刘辩称帝,何家掌管天下。

十常侍的这种举动激怒了何进,成天叫嚷着要诛杀宦官。蹇硕深知何进要报复,便写信与十常侍赵忠、郭胜等人商议,决定下诏逮捕何进。不料这一次又被泄密,泄密者是郭胜。他既与何进为同乡,又在何皇后入宫到册封皇后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何进岂能继续为他人鱼肉,便先下手为强,命人逮捕蹇硕,将其斩杀,自己顺带统率西园军。

何进如今既拥有地方大族和官僚们的支持,同时还掌握军权,以袁绍为代表的世族开始极力劝说何进一鼓作气将宦官剿灭。袁绍说:“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虽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么!”

然而,他的妹妹何太后却不同意:“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

何进犹豫了。袁绍等人怕何进改主意,不敢单独发动兵变,便建议召集四方猛将率军向京城挺进,用来迫使何太后就范,何进深以为然,董卓便以此登上历史舞台。而主簿陈琳为主的一拨人认为这是引狼入室。后世来看,陈琳说对了。

189年8月,何进再次去见何太后,请求诛杀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宦官们忽然警觉并且相互传话说:“大将军托病不居丧,不送葬,现在忽然到宫中来,想干什么呢?”十常侍之首的张让于是派人窃听,得知要诛杀他们后,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殿中。

等何进从何太后那边出来,张让又谎称太后召见。由于何进并未有所察觉,待他再次进入殿中时,被张让等人抓住。

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何进设计谋杀十常侍

或许张让也心中愤懑许久,大骂何进:“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们几个人的错。先帝此前与太后闹矛盾时几乎把太后废了,是我们哭泣解救。我们作为宦官只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现在居然要杀灭我们,太过分了吧?您说宫中污秽肮脏,公卿以下忠诚廉洁的又有几个呢?”

客观来说,张让等宦官没说错,官员贪污腐化是事实,而张让等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终,尚方监渠穆用剑当场斩杀何进。

何进许久没有消息,令其手下将士开始怀疑,便前去询问。官宦们于是摊牌,将何进的首级扔了过去,大喊:“何进谋反,已经伏诛!”

袁绍、吴匡、张璋等人借此带兵入宫,斩杀了所有宦官。张让在死前向皇帝作揖:“我们死了,皇帝保重。”

后果

自此东汉皇帝仅成傀儡,中国也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结论:至此,何进为首的外戚以及张让为首的宦官都没有了。董卓把握住此最高权力真空的局面,顺势将少帝刘辩废掉,另立刘协。自此东汉皇帝仅成傀儡,中国也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阅读数 7.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