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汉朝诸侯王的绝地反击
前因:晁错上《削藩策》;后果:推恩令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晁错上《削藩策》: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平定了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王发起的叛乱。

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势力日益壮大,对朝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公元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利用诸侯王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消除他们对朝廷的威胁。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减了赵王、楚王等人的封地。吴王意识到自己也在劫难逃,所以在公元前154年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等六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晁错在连环画中的形象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诛杀了晁错,但叛乱并没有停止。景帝这才意识到,诸侯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杀晁错,而是谋朝篡位;只有采用军事手段才能将叛乱镇压下去。

于是景帝任命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为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让他领兵东征与叛军作战;同时命令大将军窦婴镇守荥阳(阻挡叛军西进的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南荥阳市)。

周亚夫在出征前,亲自请示景帝,说和吴楚的叛军正面交战很难获胜,希望能够放任他们进攻梁国,等他们的主力被梁王拖住时,再出兵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取胜。景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吴王和楚王发动叛乱后,率军西进入侵了梁国的封地。梁王刘武(汉景帝的亲弟弟)的部队被叛军击败,都城睢阳(位于今河南商丘)被围。梁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周亚夫一直按兵不动,不肯救援。梁王只好向景帝上书,景帝随即下令让周亚夫支援梁王。

周亚夫仍拒绝服从,但他派出了骑兵断绝了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由于缺乏粮食,叛军屡次向汉军反击,但周亚夫仍坚守阵地,不肯交战。后来叛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周亚夫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

周亚夫画像

接着叛军果然来到了西北,但已经挨饿很久的叛军战斗力减弱,没能攻入汉军阵地。趁叛军撤退时,周亚夫率领精兵追击,大败叛军。叛军兵败后,楚王自杀。吴王逃到了东越,后被东越人杀害,头颅被送给了汉景帝。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的军队发动叛乱后,原本想联合邻近的齐国一同起兵。但齐王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决定坚守城池拒绝参与叛乱,导致都城临淄被叛军围攻。齐王因为无力抵挡叛军的进攻,一边与叛军暗中联系,还曾经表露想投降叛军的意思;另一边又派使者去景帝那里求援。

使者从景帝那里回来后,带来了周亚夫击败吴楚联军的消息,而且景帝还传话给齐王,说汉军马上就会来帮他攻打叛军。过了不久,景帝派来的将领栾布曹奇等率领军队来到齐国,打败了叛军,解除了齐国的包围。叛军兵败后,胶西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赵王原本和匈奴商量好一起出兵反汉的,但匈奴知道吴楚联军被周亚夫打败后,不肯进入汉朝边境。汉景帝派遣将军郦寄前去镇压赵军。郦寄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但一直没能攻克。直到栾布平定了齐地的叛乱,来支援郦寄。最后汉军用水灌的方式攻破了邯郸。最后赵王自杀。

汉景帝陵墓

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参照贾谊《治安策》的建议,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分封在了吴、楚、赵、齐四国的封地上。原先强大的诸侯国分裂后,势力已经不足以对朝廷构成威胁了。再加上景帝还将诸侯王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收归了朝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诸侯王再也无力对抗朝廷。

后果

推恩令:武帝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世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为列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结论:从汉朝建立以来,诸侯王威胁朝廷的问题,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基本得到了解决。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