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垓下之战;后果:白登之围。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的40万汉军与项羽的10万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结果,项羽全军覆没,乌江自刎。一个月后,楚汉争霸的胜利方刘邦登基称帝。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刚刚取得楚汉争霸胜利的刘邦,终于在山东定陶举行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至此,刘邦开创的大汉基业雏形已定,史称西汉。
他从一个地方小吏,在短短八年间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这样的身份转变,应该是刘邦最初没有想到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当这个皇帝。

因为当丞相萧何向刘邦展示新建的宫殿——未央宫的时候,刘邦都看傻眼了。鎏金的铜首、玉石的墙壁、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这座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群,让刘邦觉得太过于华丽奢侈了。可见,刚当皇帝的刘邦还保留着他的平民意识。萧何劝说道,只有如此宏伟壮丽的宫殿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威严。刘邦这才恍然大悟。
为了树立皇帝威信、笼络人心,刘邦登基后着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分封功臣。
首先受惠的自然是刘邦的亲人。糟糠之妻吕雉被封为皇后,嫡长子刘盈册封皇太子,以及刘氏的亲族兄弟们也都得到了封赏。唯独没有大哥刘伯家的恩赏,因为在刘邦混迹乡里“不务正业”的时候,大嫂敲着饭锅,轰走了来蹭饭这个小叔子。这事儿刘邦到现在还记恨着呢,所以对大嫂一家肯定没好气。
这就是刘邦要做给人看的一点:恩怨分明。
除了亲人,刘邦自然不能忘了那些曾经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所以,第一时间也将“蛋糕”切分给了他们:萧何被封为酂侯,曹参被封为平阳侯,樊哙被封为舞阳侯,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周勃被封为绛侯,张良被封为留侯,陈平被封为曲逆侯,灌婴被封为颍阴侯……也因此为后世留下了“汉殿论功”的典故。

论功封赏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是怎么管理好这群只会征战的大老粗。这天,刘邦在未央宫大宴功臣。结果他们喝得烂醉如泥,争吵着比谁的功劳大,甚至拔剑往柱子上砍。刘邦上前劝架也无济于事,真是丑态百出,毫无规矩。
正当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叫作叔孙通的儒生来到他的面前毛遂自荐。叔孙通提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制定礼仪。
混混出身的刘邦一向讨厌酸儒,还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骂他们是“竖儒”。就像这个叔孙通,第一次来投靠刘邦的时候,穿着一身儒生服。刘邦见了就厌恶,吓得叔孙通下次改穿楚人服饰了。

幸得刘邦身边有一个谋士陆贾。陆贾劝说刘邦,“马上打天下,可不能马上治天下”。于是,需要治理天下的刘邦逐渐对儒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他终于同意让叔孙通试试,创制一套简单易行的礼仪。
叔孙通就跑到礼仪之乡——山东曲阜,找来了三十多个儒生,再加上刘邦原有的书生,一共会合了一百多人。他们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开始了王朝礼仪的研讨。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演习,叔孙通等人新创的这套礼仪终于通过了刘邦的审核。他开始下令让群臣排练新的上朝仪式。
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于是各地诸侯和大臣们都要来参加十月岁首的朝会。这正是试验新礼仪的大好机会。
朝会开始了。只见司仪官大声喊道:趋!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听到之后,所有官员都手拿一块玉石做的笏,非常有序地进入大殿。然后,又是一声“列”!就是让文武官员站成两列。
这时,坐着御辇的皇帝刘邦被缓缓推进来,坐在正中。司仪官再喊“跪”,于是按照诸侯王不同的等级,百官行跪拜之礼,大家齐声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为了让那些功臣们遵循礼仪,刘邦还派御史专门负责纠察,哪一个稍有不合礼法,就当场拉出去。这套按等级行礼仪的制度让那群诸侯王们都诚惶诚恐,次序井然。
刘邦也终于见识到了做皇帝的威严和该有的阵仗。总体来说,这次行新礼仪上朝的尝试很成功,更加适应了刘邦加强皇权的需要。
后果
白登之围:刘邦建国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异姓诸侯,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废或被杀。在这个过程中,韩王信主动联络匈奴来犯;刘邦亲征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勉强才得以脱身。
结论:刘邦通过大肆论功封赏、用儒生制定汉朝礼仪的方法,实现了称帝后的稳定人心、加强皇权,为四百多年的大汉江山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