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 王氏外戚势力独大;后果:1. 外戚宦官互相倾轧造成朝政混乱,2. 王莽篡位。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1. 王氏外戚势力独大:王氏外戚一族有王政君长期身居后位,在朝内势力独大。
公元前5年(建平二年),汉哀帝眼神定在了正在殿下传奏的董贤身上:这少年长得漂亮,容貌出众。便召他上前,问道:是舍人董贤吗?董贤上前答话,随即被哀帝升任黄门郎,成为汉哀帝男宠。
一天,董贤和哀帝午睡时压到了哀帝的衣袖,哀帝为了不惊醒董贤,用剑将衣袖斩断。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来历。

然而,汉哀帝斩下的却不仅仅是那一件龙袍,更割下了他对西汉王朝担负的责任。
汉成帝在位时,朝廷政事由皇太后王政君处理,外戚王家一族开始进入西汉统治权力的中枢。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身居后位时间长达61年,期间,母家王氏一族凭借着太后的关系,在朝廷多担任重要官职,王家甚至一天之内有五人封侯。
对于王氏势力的独大,其他官吏稍有不满便被立即处死。汉哀帝即位后,意欲压制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她背后王氏家族的外戚权势。先是将原本担任大司马的王莽撤职,再将王氏势力中的大将军王商和其子王况免职,另封哀帝自己的母家和祖母家丁氏、傅氏势力为官,前后八人封侯,三人封为大司马。因此,哀帝时期,权力虽然还掌握在外戚手中,但已经从王家转移到了丁、傅两家。

董贤性格柔和,自得宠后对哀帝极尽献媚迎合之事,越来越受到哀帝的宠信,哀帝不但赏赐他无以计数的财富,还将毫无任何政治才能的董贤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使他位居三公。后来,哀帝甚至要效法尧禅舜,将帝位让给董贤。
如此一来,外戚势力与董贤宦官势力互相倾轧,外戚两家族甚至无法压倒董贤这一人,直到公元前1年哀帝二十五岁去世之后。王政君借机以董贤不会处理丧事为由,让王莽弹劾他,指责董贤在汉哀帝卧病时不亲侍医药。以此禁止董贤出入殿中司马府大门,董贤只得到殿庭摘帽赤脚,步行谢罪。随后,王莽趁热打铁,将董贤免职赶回家。董贤和妻子当天就自杀了。至此,丁傅外戚与董贤的倾轧终于结束,年仅九岁的汉平帝刘衎背后,王氏外戚势力再次崛起。

尽管哀帝一朝,朝堂被外戚和弄臣的斗争弄得乌烟瘴气,但是有少数能进谏诤言的志士,试图提出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承担起哀帝割下的这份治国的责任。比如傅太后的堂弟傅喜最初担任大司马辅政,在位期间多次劝谏汉哀帝,被哀帝所厌恶,最后罢官了事。丞相王嘉为人刚正,性格直爽,也因反对哀帝将董贤封侯而被下狱,绝食多日后吐血身亡。
公元前1年,哀帝二十五岁而死,年仅九岁的刘衎即位,成为汉平帝。
失去了靠山的董贤很快被罢免官职,即日自杀。至此,丁傅外戚与董贤的倾轧终于结束,而幼帝刘衎背后的王氏外戚势力则再次崛起。
后果
1. 外戚宦官互相倾轧造成朝政混乱:朝中外戚王氏、丁氏、傅氏轮流掌权,只有汉朝皇帝不掌权。
2. 王莽篡位:公元8年,王莽迫孺子婴禅让后篡位,改国号为“新”,是为始建国元年 。
结论:
汉哀帝不理政事、专宠董贤、放任外戚专政,不但加深王朝统治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更给王氏外戚专政再起和王莽专政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