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汉成帝任用外戚;后果:王莽篡权。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当了皇帝。大学者刘歆拜国师,受封嘉欣公,开始正式辅佐王莽。
刘歆是西汉时期的大儒,对经学有很深的研究。他本是汉高祖刘邦四弟刘交的后裔,此前一直效力于汉室。王莽篡汉以前,和刘歆已有多次的来往,二人颇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刘歆和王莽最初的交集,是在公元前22年。这年,王莽受王凤之托,和刘歆同任黄门郎。后来,王莽凭借外戚的身份迁官射声校尉,一路高升。而刘歆一直跟着父亲刘向整理图书,二人虽然有交往,但关系不深。

公元前7年,汉哀帝即位,王莽向皇帝推荐了刘歆。他把刘歆的才华向哀帝介绍了一通,因此刘歆得到重用,逐渐升任到光禄大夫。这期间,王莽和汉哀帝的外戚集团产生了矛盾,被逼下野了,刘歆则继续任光禄大夫。后来,刘歆因推崇“古文经”,建议把古文经设于学官。这个想法使他遭到了很多弹劾,被迫迁官离开了京城。这时,王莽和刘歆都在政坛上略有失意。
公元1年,王莽又重新得势了,被封为“安国公”,他逐渐萌生了篡汉的政治野心。为了巩固权势,他把女儿嫁给了汉平帝,刘歆负责议定婚礼。此时,王莽和刘歆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
新朝建立以后,王莽拜刘歆为国师,封他为“嘉新公”,把他列为“四辅”之一。这使得刘歆的仕途达到了巅峰状态,开始正式为新朝效力。
刘歆能坐到如此高位,不光是因为和王莽关系好,主要在于他的很多学说可以为王莽所用。

第一 ,刘歆提倡“古文经”。
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刘歆代父继续整理图书。他上任开始就上书给汉哀帝,请求把《左传》等古文经设于学官。这招到了今文博士们的激烈反对,刘歆为此还愤愤地写了《移让太常博士书》,说明了经典对于国家政治的重要性。
刘歆为什么倡导“古文经”呢?清末的学者大都认为刘歆是故意“助莽篡汉”,因为王莽篡汉和改制正是从“古文经”找的依据,康有为就有类似的观点。而钱穆曾作《刘向歆父子年谱》,考证批驳了刘歆“助莽篡汉”的说法。按照钱穆的观点,可以预测出来刘歆支持“古文经”不是为王莽服务的,而是被其利用了。
第二 ,他还倡导“新五德终始”说。
西汉末年,谶纬逐渐兴起,经学也和谶纬结合了起来。根据《汉书》记载,刘歆在这时就阐述了“新五德终始说”。
以前的“旧五德”强调五行相克,而刘歆的“新五德”强调五行相生;“旧五德”以黄帝为起点,而“新五德”则从伏羲开始。总的来说,刘歆是在表达汉朝火德的合理性,从而支持西汉的统治。可是,“新五德说”又被王莽大加利用,成为了他篡汉的理论依据。

王莽统治前期,和刘歆比较亲近,刘歆主管新朝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到了中后期,刘歆在朝中就没有什么作为了。一方面,是王莽的性格所致,他苛刻多疑,有意地打压元老功臣。另一方面,和刘歆的身份有关,他毕竟是刘交的后裔,曾为汉室出了很多力。此时,刘氏宗室多有叛乱活动,王莽就不得不防着刘歆。
《汉书》中记载,刘歆的儿子因为王莽的心腹甄丰犯错受到牵连,最后被杀死了。可以猜到,这件事对刘歆是个打击。
后来,王莽改制失败,招致百姓和大臣的抱怨,绿林和赤眉又揭竿而起。很明显,此时的王莽大势已去,非常不得人心。
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刘歆开始谋反,想灭掉王莽。后来事情败露了,刘歆走投无路,只能自杀了。
后果
王莽利用谶纬篡权。
结论:刘歆作为皇族的学者,对西汉末年的国家命运非常关心。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被王莽所利用,在“助莽篡汉”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