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北伐:守国还是破门
逞一时之快,却遗祸百年。

文/全历史 拾贰酱

1424年8月12日(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明成祖在第五次出征蒙古时病逝,北伐正式结束。

自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初,就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为抗击匈奴,秦朝建了长城;汉朝则与匈奴展开了三百余年的战争,期间汉武帝(此处可a公元前156年7月14日的长安)和汉宣帝(此处可a公元前74年9月10日的长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宋朝的历代皇帝无一不受铁骑折磨,最后还被忽必烈(此处可a1271年12月18日的北京)灭国。

北伐这件事有多难,看朱元璋(此处可a1368年1月23日的南京)就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南到北完成统一的皇帝。

成祖北伐看起来也是一项壮举,他实现了对北方蒙古两股势力鞑靼瓦剌的动态平衡控制,却也为之后的土木堡之变(此处可a1457年2月16日的北京)埋下了隐患。

鞑靼和瓦剌势力范围

北伐之前,明朝对蒙古实行的是招抚政策,约有40余万蒙古人民归顺。甚至靖难之役(此处可a1402年6月9日的北京)时,蒙古其中一股势力朵颜三卫还借给了成祖三千精兵。

那么,为什么成祖会一反常态亲征蒙古?

第一,明朝通好之意被鞑靼可汗多次拒绝,明使被杀后双方冲突升级。

成祖登基后立即给鞑靼可汗鬼力赤写信,表达通好意愿。但当时鬼力赤身陷鞑靼内乱之中,并无回应。接下来5年,成祖的信都石沉大海。

直到鬼力赤被杀,新可汗在丞相阿鲁台的扶持下上位。成祖专门派人出使鞑靼,还在信中自降身位,希望两国能和平相处,没想到新可汗竟将来使杀了。

隐忍多年的成祖终于将耐心耗尽,于是派丘福前去漠北,向鞑靼宣战。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的时间地图

第二,丘福首战不利,成祖的战争欲被挑起决定亲征。

丘福是受成祖封赏最多的武将,他忠勇有余,却中了鞑靼诱敌之计,与大军一同葬身草原。几次三番在蒙古人那碰钉子,追随自己靖难的功臣都死于鞑靼之手,武将出身的成祖根本不能忍。

成祖树起帝旗,集结50万大军向北开拔。

第一次北伐,成祖亲自率骑兵追击鞑靼丞相阿鲁台,生擒数十人。一向对蒙古降兵宽厚有加的他,在飞云壑对蒙军进行了残忍的屠杀。

最后,鞑靼可汗逃走,丞相阿鲁台趁机上位,主动向明朝称臣纳贡。首次北伐以大捷告终,成祖终于树立了对蒙古的威严。

至此,蒙古最强大的鞑靼部已经被明朝打败,为何成祖又进行了第二次乃至第五次北伐呢?

蒙古军队作战流动性太强,很难全部剿灭,成祖只能对交替坐大的鞑靼、瓦剌两部进行牵制。

成祖发动北伐前也曾豪言要一劳永逸地打击蒙古,然而实际交锋后发现很难剿灭其势力。比如第一次北伐中鞑靼部虽然惨败,但其可汗和宰相就通通逃掉了。

阿鲁台代表的鞑靼部衰落后,以马哈木为首的瓦剌部趁机崛起,再次打破了蒙古内部均势。成祖先是赏赐阿鲁台马哈木同等的封号,意图扶植鞑靼。不料马哈木却率先领军侵犯了和林地区,引发第二次北伐。

蒙古帝国首都所在地——哈拉和林

同样地,瓦剌被削弱后鞑靼阿鲁台又蠢蠢欲动,使成祖发动三次北伐。之后,鞑靼和瓦剌只要任何一方势大,成祖就率军打击一番,顺带敲打朵颜三卫。

但是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明成祖身体每况愈下,甚至求助方士和仙丹,他为何还要坚持次次亲征?

北伐成就了成祖“文治武功”的威名,尤其是他自创的神机营使北伐屡战屡胜。必胜之战,何乐不为。

二次北伐时,明军曾深入漠北被瓦剌军队伏击,场面一度陷入僵持。三路蒙军将明军重重包围,并占据了高地优势。这时,一旦骑兵借助地势冲下山坡,军阵被冲散,明军就再无战胜可能。

朱棣见状,马上命神机营攻击蒙军中路,铳炮一开,顷刻间打死数百敌军,蒙军防线瞬间就被明军突破。

本来与骑兵打相持战极为艰苦,但朱棣借神机营实现了对蒙军前所未有的压制。

明成祖建立了明朝首支神机营

那么,五次北伐对明朝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首先,从战果来看,五次北伐每次都在春天出征,逼得蒙古人不断向北迁徙,人口、牛羊损失巨大,难以组织兵力犯边。

但是,成祖北伐也大大削弱了明朝北方的镇戍力量。

北伐军虽然没有号称50万之多,但实际也有10万人左右。据统计,维持10万军队半年的补给,要消耗20万石粮食,还需征发20万民众与30万牲畜参与运输。山西、陕西、宁夏和北京以及山东等地承受了过于沉重的兵役和赋税。兵部尚书反对成祖的无谓消耗,不惜自杀明志。

除了经济损失,成祖还破坏了北方原本的防御体系。

明初朱元璋在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兴和(今内蒙古乌兰察布)两地屯下重兵防御蒙古,但成祖为了北伐方便,将大部分兵员征走。还有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是遏制蒙古、女真两部的要冲,而成祖宁王赶走之后,却没有及时重建大宁卫所

这些都给土木堡之变乃至女真叛变都埋下了伏笔。从《北征录》的记载来看,成祖在漠北每到一地,便在石头上刻下圣谕,颇有到此一游的意味,北伐已然成了成祖的一项爱好。

一场“天子守国门”的正义之战,因为帝王个人的私心失去了防卫边疆的意义。

历代评价

北虏散处漠北,人不耕织,地无他产。虏中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中国铸造。铀缎绢布之色衣,惟恃抢掠。

——《皇明经世文编

阅读数 7.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