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明帝感梦;后果:佛教传入中国。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明帝感梦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夜间得梦。他梦见一个身材魁梧、脚踏白云、头放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后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汉明帝正要上前施礼,却见金人腾空西去。
第二天一早,明帝就召集群臣解梦。博士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高一丈六尺,遍体金色,光芒四射,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着说道:“按《周书异记》这本书里的记载,佛出世时,天地间呈现了许多祥瑞,周太史苏由曾预言,佛的声教将在一千年后来到中国。臣以年代推算,苏由预言的正是现在。陛下梦见的,想必是佛无疑。”汉明帝顿生赴西方求佛之心,于是诏令蔡愔、秦景、王遵等18人组成使团,远涉千里前往西域求取佛法,史称永平求法。
自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开始,印度佛教就开始了向周边国家的传播,到明帝时期,佛教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流行。
东汉使团到达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后,遍寻佛迹,广觅高僧,抄得佛经四十二章,并遇见了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摄摩腾、竺法兰精通汉语,于是蔡愔等人便邀请两位高僧来汉地传播佛教。二人接受邀请,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和东汉使团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应西域高僧的请求,按照天竺式样建造庙宇,把佛经和驮经的白马都供奉在里面,取名“白马寺”。白马不仅代表了东汉使团白马驮经迎佛教入华,同时“白马”亦是佛教话语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说释迦牟尼出家时,所乘坐骑就是一匹白马,一千余年后,大唐高僧玄奘西去取经时,所骑也是一匹白马。

白马寺于是成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了汉文《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译出后,收藏在当时的国家最高图书馆“兰台石室”的第十四间,受到了汉明帝刘庄的虔敬与珍视。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逐渐完善了佛教经、律、论三藏体系在中土的传播。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可以说,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在白马驮经之前,黄老之学和各种神仙方术是人们主要的信仰,白马驮经后,佛教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且逐渐壮大发展成诸多派系。同时,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白马驮经奠定了中国对佛教外来经书的翻译传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佛经的译介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白马驮经以后,来华的僧人都十分重视译经事业,涌现出了如鸠摩罗什、真谛等著名外来译经家,同时如法显、玄奘等汉地高僧也延续了佛教向西域的取经求法之路,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后果
佛教传入中国
总结:白马驮经是中国佛教史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自白马驮经之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从此开启了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