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幸福年代的不幸皇帝
他开创了罗马最幸福的时代,但却是一位令人捉摸不透的皇帝,今天我们试图走进哈德良的世界。

文/全历史 哥布林

公元138年7月10日,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坎帕尼亚的小镇拜亚逝世,终年62岁。

哈德良在位21年,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开创了“罗马人史上最幸福”的黄金时代,堪比中国的“康乾盛世”(此处可a1719年4月1日的北京)。他也因此获得了“国父”的尊号,并被后人视为罗马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罗马五贤帝,从左到右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奥勒留。值得注意的是,罗马皇帝自哈德良起开始蓄须,这原本是希腊人的风尚

按理说,这样的伟人自然会志得意满,然而,诡异的是,人们从史料中却发现:这位给全罗马带来幸福的皇帝很可能活得并不快乐。

据说,哈德良做了皇帝后,性情就变得乖张、善变,到了晚年,更是陷入负面情绪之中。他曾数次命仆人帮他了却余生,有仆人哭着求他收回成命,也有仆人因为左右为难而自杀。

那么,他到底为何不快乐呢?其实,哈德良的不幸在于,他的人生充满剧烈的矛盾。他不仅要与环境、命运相争,还得与自己的本性开战。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纠结的人?

首先,罗马提倡刚毅、务实,他却是一个感性的“精神希腊人”。

哈德良自幼丧父,他的叔叔兼监护人图拉真(他后来做了皇帝)把他送到罗马学习。虽然希腊语只是他的必修课之一,但哈德良却从此爱上了希腊文化,并有了“希腊人”的绰号。

然而,这却引起了图拉真的不悦,这是因为,图拉真哈德良的希腊爱好中看到了更深以及令他忧虑的东西:感性。当时的罗马人,虽然推崇希腊人的文艺,但是瞧不上他们的感性,认为这是一种软弱。

图拉真哈德良性情的忧虑与怀疑日益加剧,虽然哈德良因为其才能以及和图拉真的血缘关系,理当是皇帝最合适的继任者,但图拉真却迟迟没有正式任命他为继承人,甚至有四年未给他安排政务。

这段经历对哈德良而言无疑非常痛苦,他必须压抑自己感性的一面,表现得更像个罗马人,才能重获图拉真的信赖。

哈德良继位后,似乎一直活在过分的自我约束中。他压抑自己对希腊文化的热爱,多年后才造访雅典,甚至当他都到了与雅典隔海相望的爱奥尼亚,他也先去了北面的色雷斯视察边防。

他也放弃了他酷爱的狩猎,这也是一个感性的希腊式爱好,亚历山大大帝(此处a公元前323年6月10日的古巴比伦)就热衷于此。

他只得靠工作宣泄,成了工作狂,据说他这辈子从没怠过政,只有一次,公务缠身的他想拒绝听一个妇女的请求,但在这个妇女的一通抱怨后,他还是让步了。

其次,罗马崇尚武力,他却是和平的捍卫者。

他在这点上也与前任图拉真反差强烈。

图拉真是伟大的征服者,他让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极盛,后来图拉真在征讨帕提亚帝国的战争中病故,临终前命哈德良将战争进行到底。

然而,哈德良并未照办,而是偷偷撤军,将图拉真辛苦征服的领土拱手相让。

表面上,他有负先帝之托,但实则做了正确的决定。

原来图拉真交给他的帝国虽然疆域辽阔,但四处都出现了骚乱的迹象,而连年征战也使国库空虚。哈德良看到了问题,选择放弃那些保不住的领土。

他后来也从没走过武力扩张的路线,一直积极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定。

他会亲自到边疆视察,整饬军纪,还在不列颠修建了一条罗马版的“万里”长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蛮族入侵的问题。

著名的哈德良长城,位于现在英国中部

然而,他的苦心却不被那些保守派接受,这让他备感痛苦。

他当政以来,对他和平政策的讥讽之声就不绝于耳,当时就有编年史家抱怨说,皇帝不爱打仗,所以他只能写些无聊的东西。

他还为此陷入危险之中,四位老臣因为反对他的绥靖,合谋造反。哈德良被迫处死了这四人,化险为夷,但他不仅得罪了元老院,也因为诛杀先帝旧臣而有了挥之不去的负罪感。

最后,罗马人把婚姻当交易,他却是被情所困的男人。

和几乎所有罗马政客一样,哈德良与萨宾娜的结合也是一个被包办的政治联姻,萨宾娜是图拉真侄女的女儿。所以,这场婚姻是为了巩固他与图拉真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与萨宾娜并无感情,俩人时常争吵。也就在这时,他与图拉真的妻子、皇后普洛蒂娜走得愈来愈近。

他与皇后的关系非常暧昧,已然超出了友谊的界限。正是皇后对他日后继承大统起了关键作用,甚至有人说,是皇后派人钻进病榻,装作图拉真假传圣旨,命哈德良为继任者的。

不过,他们的关系也仅止步于精神式的感情,由于图拉真后来成了哈德良的养父,皇后也就成了他的养母,哈德良只能再次压抑自己的感情。

后来,哈德良终于得以释放他积压已久的情感,他遇到了一位希腊的美少年,然而命运却再次对哈德良开了玩笑。

原来,这位也深爱着他的美少年在听取了一则神谕后,以为能用自己的牺牲保全皇帝的性命,便决绝地跳进了尼罗河

据说哈德良哭得像个女人,可叹的是,皇帝连沉溺于悲恸的时间和权利都没有,此事不久他就动身继续他的巡查了。

哈德良深爱的美少年,安提诺乌斯,他死后被奉为神明

或许正是他的压抑、不被理解与感情挫折,让作为皇帝的他郁郁寡欢,性情大变。

原本经常对敌人网开一面的他,后来却狐疑满腹,逼死了自己的朋友;原本醉心于高雅艺术的他,后来却成了连罗马妇女抱怨丈夫的信件都要偷窥的控制狂。

然而,瑕不掩瑜。哈德良虽然不像屋大维(此处可a公元前27年1月16日的罗马)有开天辟地之功,也不像君士坦丁大帝(此处可a公元324年7月3日的阿德里亚堡)有扭转乾坤之力,但他却像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以自己的忍耐与牺牲,造福了人世间。

历代评价

1. 变化不定是他一贯的风格。

——《皇帝传·哈德良传》

2. 与生性乏味的、过于现实的恺撒相比,哈德良因为性格相对更具多面性,也更接近现代人。

——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阅读数 3.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