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谋反:唯一造反三次的藩王
前因:汉武帝去世;后果:霍光专权

文/陆伯让

前因:汉武帝去世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他死前太子因巫蛊之祸而死,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成为继承人,有五位大臣辅佐他,其中霍光为五大臣之首。

公元前80年,燕王刘旦谋反失败自杀,从此,再也没有皇亲能威胁汉昭帝

汉室实行嫡长子继承,但是汉武帝的太子因巫蛊之祸而死,这嫡长子没了,二儿子也早病死了。刘旦是三儿子,有点继位的可能。

因为之前有个汉文帝,也不是嫡长子。但后来汉武帝立了八岁的小儿子,又安排了五个辅佐大臣,主弱臣强,燕王刘旦就非常不服气了。算上汉武帝活着时,误会他谋逆的那次,燕王一生居然造反了三次。

燕王第一次“造反”,是急于在汉武帝面前表现,过火了。

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失去太子,造成了很多问题

汉武帝晚年,再也没有立太子,他活着的子嗣里,燕王刘旦年纪最大的,口碑也不差。史书上记载刘旦多才多艺,会占星、经学、数学、戏曲、骑射,口才还好,和游侠武士也能好好相处。

刘旦琢磨父亲老了,在考虑继承人,自己该好好表现。

这一表现就出事了。

他趁汉武帝病重,派使者上书,请求护卫长安。

在一个皇帝快病死的时候,带兵去他身边是护卫,还是想早点取代?

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可怜的使者直接斩了。又找了个理由削了刘旦三个县邑。

幸亏他运气好,汉武帝因为太子之事在反思,杀心淡了,只是产生了地域偏见,觉得燕赵之地的人就会争权夺利,不如齐鲁那边讲礼义廉耻。

刘旦第二次造反,是要和汉昭帝刘弗陵争皇位。

汉武帝死后,八岁的刘弗陵继位,大臣霍光辅政。

刘旦真的很难接受,收到诏书时就说:这玉玺印比以前的小啊,有古怪!然后派心腹前往长安吊丧,到处打探消息。

这心腹听说小皇帝是众位将军拥立的,没露过面。他回去给刘旦一说,刘旦更确定这里面有猫腻。他又派人上书,请朝廷在各郡国设立武帝的宗庙。

这是个试探,因为宗庙是政权和传承的关键,只有正统继承人才能搞。刘旦就是在暗示朝廷,他才是正统继承人。

如今宗庙文化也还有巨大影响力

朝廷夸他太有孝心了,赐钱三千万,增加封邑一万三千户,但是这建议被拒绝了。

这把刘旦气得半死:“本来我才应该当皇帝,还用别人赏赐吗!”

于是他联络了两位皇亲,招兵买马,操练士兵,开始造反了。同时,刘旦到处散布谣言,说皇位上的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儿子,是奸臣的傀儡。

看自家大王还没成事,就搞得动静挺大,还摆皇帝的谱,刘旦的一些臣子比较担心,多次劝说。结果,刘旦被激怒了,把自己的官员班底先杀了十五个。

刘旦的一个同谋也按奈不住了,想杀掉青州刺史,借机起兵,和刘旦前后协助。还没动手,这事就泄露了,被青州刺史一举拿下。再一查,燕王刘旦就被扒了出来。

刘旦又一次走大运,这次可是真谋反了,但汉昭帝念及他是亲哥哥,赦免了他,只杀了其他同谋。

影视剧中的汉昭帝形象

刘旦第三次造反,是跟着大臣上官桀的步伐。

上官桀不满霍光权势独大,拉着大臣桑弘羊、长公主、燕王要扳倒霍光。上官桀他们都计划好了,趁着酒席刺杀霍光,再废掉汉昭帝,立燕王为皇帝。刘旦虽然是配角,但得了信,高高兴兴地吩咐左右,准备行李,就等着去当皇帝了。

但是这群同谋也不可靠。长公主门下的一个小吏知道了,赶紧报告了朝廷。上官桀他们迅速被抓捕,全部灭族。

刘旦之前就老做噩梦,还遇到很多怪事,像是流星坠落、老鼠跳舞、城门着火什么的。他听到上官桀失败的消息后非常慌张,又不敢起兵。终于,朝廷下发赦令,赦免燕国所有的官吏和百姓,但没有赦免刘旦。

这次刘旦还能走运吗?毕竟没有抓捕和降罪。

但很快朝廷又来了一道诏书,严厉地斥责他谋反。这下刘旦知道自己非死不可了,朝廷只是给他最后的尊严,于是用绶带自缢而死。

后果:霍光专权

公元前80年,霍光铲除上官家、桑家、长公主、燕王,在朝堂再无对手,再没有武帝子嗣能威胁汉昭帝地位。

结论:燕王谋反失败,使得汉昭帝再无威胁,政局都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

阅读数 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