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盐铁官营;后果:昭宣之治
文/陆伯让
前因:盐铁官营
汉武帝时期,为了补充国库,支持对匈奴的战争,朝廷垄断盐铁经营,由大臣桑弘羊主持此事,制定具体政策,为汉王朝获取了大笔财富,但也遗留了吏治混乱、百姓负担沉重的问题。
公元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名义,召开盐铁会议,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经济讨论大会。
朝廷选择了六十多个贤良文学,讨论先帝汉武帝施行的国家政策,尤其是盐铁经营的问题。
因为之前的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供应出征匈奴的军队,朝廷垄断了盐铁产业。虽然税收多了,但是官员趁机谋利,老百姓负担很重,到处都有叛乱,商贾、贵族少了财路,也反对。
这个大会就要讨论这些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了解组织大会的大臣。
带头的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霍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着手组织。这三个人都是汉武帝去世前,指定的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汉昭帝。

但是他们的政策就不一样。
霍光是大臣之首,他这边执行汉武帝死前的命令,主张休养生息,因为之前朝廷做的事情太多,老百姓负担重。桑弘羊是曾经盐铁官营的主持人,想要继续增加财政,增强中央权力,以便巩固政权。
参会的这两个大臣政见分歧非常明显,在盐铁经营的问题上,霍光想松绑,桑弘羊想严管。
霍光的权势更大,他带头组织这个大会,也许就是为了让人们在讨论中,认识到这些措施的问题,从而打击桑弘羊的主张。
整场大会历时五个多月,到了盛夏才结束,
会议中,大家围绕着盐铁酒经营讨论得非常激烈。
政府这边,御史大夫桑弘羊是主要发言人,他言辞恳切,而且特别善于使用数字来说明问题。
桑弘羊原本是商人之子,最擅长算账理财,以前就是因为心算厉害做了先帝汉武帝的伴读,后来又主持财政改革。
他发言了一百一十四次,他的属官也补充了十几次。
贤良文学这边都算是民间人士的代表,因为大家都没有做官,只是储备人才。
虽然大家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反对盐铁官营的特别多,说这是与民争利;还有一些人觉得商业应该抑制,让老百姓好好耕种土地,不要乱跑。
因为从几十年前汉武帝把儒学当成正统,大家都读的儒学,再往前,兴盛老子学说,到现在影响还很大,这两种学说都重视农业,让皇帝少折腾老百姓。
有人提问说,盐铁经营权力给私人后,国家财政减少,对匈奴战争的军备不足怎么办?
有几个贤良文学说要用圣人的书籍去感化外敌,让他们知道不能发动没有名义的战争,再用礼仪教化百姓,就能保持边境和平。
也许你听了要笑出来,虽然当时的儒家学说很兴盛,一说就是伦理道德还有教育感化,但是这一套真没几个官员会拿来施行。
丞相田千秋是个老好人,他在的时候看到大家争吵,就会和和气气地调节几句。听说当初汉武帝的太子被冤死后,就是他上书给汉武帝诉说冤屈,确实是个厚道人。
这个大会讨论着盐铁经营里的仁义和功利,实际上是个总结大会,方方面面的政治经济问题都讨论了。
会后,朝廷决定废除酒类的垄断,一些地方的铁器垄断也取消了。其他政策还是维持不变,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苦。
贤良文学们觉得大将军霍光的主张挺好,免除佃租、降低盐价,是与民休息的政策;而且大将军还给一些贤良文学官爵,说明朝廷重视起知识分子的力量。
在这场会议后,政策有所松绑,汉昭帝时期,社会矛盾有所减小。

后果:昭宣之治
盐铁会议之后,取消了一些垄断,减轻了百姓负担,对汉昭帝、汉宣帝期间的政局产生积极影响。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四夷宾服、经济繁荣的“昭宣之治”。
结论:盐铁会议废除盐铁专营,繁荣了民间经济,对后来“昭宣之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