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政府对“数据殖民主义”的担忧和对“技术民族主义”的执念,是此次“封杀令”背后一以贯之的政策逻辑。
印度封杀中国APP之后,它在印度引发的不满情绪还在蔓延。
7月2日,《印度斯坦时报》确认,被列入印度新闻信息部 “黑名单”的59款APP已全部从印度手机应用商城下线。反对党印度基层国大党(Trinamool Congress)议员努斯拉特·扬(Nusrat Jahan)怒斥政府,称此举为“冲动的决定”:莫迪政府这么做的战略计划是什么?他们考虑到此举导致的失业问题了吗?
失业问题确实已经出现。据《印度新闻网站》报道,多名在社交平台Tiktok上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印度大V用户都在大吐苦水,因为禁令让他们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这家媒体表示,此举“最终将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
莫迪政府出台这一决议当然与政治因素有关。6月29日禁令发布当天,印度多位官员就已确认,正是15日中印边境冲突加剧后,政府才特意加快了审核程序。

印度基层国大党(Trinamool Congress)议员努斯拉特·扬(Nusrat Jahan)
不过,除了政治和外交因素的考量,这项禁令之所以出炉,与印度政府近几年来对“数据殖民主义”的忧虑密切相关。
印度反抗美国的“数据殖民主义”
数据殖民主义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说法。简单说,就是大数据时代下,各类应用程序和社交平台大量抓取了用户数据,利用这种手段滥用别国用户信息的方式,就叫数据殖民主义。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尼克·库尔德里(Nick Couldry)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媒体研究系副教授尤利西斯·A.梅西亚斯(Ulises A. Mejias)合写过一本书《连接的成本:数据是如何殖民人类生活并使其为资本主义所用的》。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数据殖民”是一种新的资源占用模式,这种模式正在塑造一种对人类生活有害的新的社会秩序。
2018年Facebook爆发的泄密事件,就是一起“数据殖民”的典型案例。Facebook当时承认,曾在2016年帮助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的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违规获得了5000万脸书用户的信息。
从那次事件之后,全世界都意识到如果不严加管控别国的应用程序和社交平台,都有可能造成自己国家用户的数据泄露。
印度政府对“数据殖民主义”的担忧其实更早。2016年,印度政府爆发了对数据殖民主义最知名的抵抗——封禁Facebook出品的Free Basics服务。
当时Facebook宣称,这是一个免费的网络服务。用户可以浏览包括Facebook在内的超过250种网络,不过并不包括Google等Facebook竞争对手们的网络服务。用户如果想浏览全开放互联网,就还需要付费。
该产品在印度推行不久即引起了印度人的警觉。印度政府认为,表面看起来,Free Bascis能让人们免费上网,可实际上,由于Facebook提供的网络本身是一个“被阉割、被限制”,是一个由Facebook这个“看门人”提前审阅过的互联网,因此该服务的存在不仅对其他网络服务商不公平,而且从动机上看就是Facebook刻意培养自身用户,输出Facebook独家服务的工具。
2016年2月9日,就在印度电讯部门宣布封锁Free Bascis服务的第二天,Facebook董事会成员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发布推文,把印度的决定类比为“反殖民主义活动”,还宣称其“给印度人民造成了数十年的经济灾难”。
这几乎就相当于Facebook已经承认,Free Bascis就是“数据殖民主义”产品了。

2016年印度人走上街头抗议Free Basics项目
两年后,又发生了一起印度反抗美国“数据殖民主义”的案例。
2018年8月,沃尔玛以160亿美金收购Flipkart,直接导致整个印度电商产业超过80%的市场份额被美国市场独占。由于电商企业严重依托于用户数据,此次收购意味着大量印度用户的个人数据,都掌握在这两个美国零售业巨头手中。
于是印度政府立即着手起草“数据隐私法案”。法案要求,科技公司在印度获取的包含用户隐私信息的“重要数据”,必须要在印度进行存储和处理。
这一消息立即让美国诸多科技公司颇为不安。2018年8月,在美印战略合作论坛上,包括Facebook、万事达、Visa、美国运通、PayPal、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明确表达了对“数据本地化”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会让公司增加额外的成本。
印度政府并不为所动。去年12月4日,这部名为《个人数据保护法案(草案)》正式批准通过。该法案的影响很大,不仅是美国,包括中国的科技公司在印度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撞上“技术民族主义”枪口的中国APP
本次中国APP遭封杀,印度的借口是所谓的安全考虑,但这跟“数据殖民主义”到底有什么关系?
“和Facebook一样,在印度政府看来,中国的APP也涉及用户数据隐私问题。”印度产业观察家和撰稿人,组织变革管理咨询师艾略特·扎格曼(Elliott Zaagman)在接受《全现在》采访时表示,在印度看来,中国的APP跟当年沃尔玛收购Flipkart很相似,“虽然方式不同,但从结果上看,两者都在让印度本土企业愈发难受。”
其实,印度对中国应用软件的防范很早就开始了。
2017年,印度国防部命令军方卸载42款被印度列为间谍软件的中国应用,其中就包括这次被封禁的UC浏览器、UC新闻、NewsDog、茄子快传、微博、微信等等。
等到TikTok成为印度下载量最高的中国APP,它很快成了印度政府的新“靶子”。
对于TikTok,印度政府开始主要针对的是平台内容。2019年4月,印度政府以TikTok“鼓励色情,对儿童有害”为名将其下架。TikTok旋即提起上诉,三周后,在TikTok清除了超过600万违反印度使用条款和社区准则的视频,并向印度法院承诺“将改进审核措施”后,该应用程序才再次上线。
此后,TikTok在印度又持续面临信息安全质疑与封禁的风险。
去年7月17日,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向TikTok和字节跳动旗下的另一家社交媒体Helo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其在期限内对数据存储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回应,并警告称:如果没有收到合适的回应,就对这两款APP进行封禁。
一周后,字节跳动公司表示,该公司将在未来6到18个月内在印度建立数据中心;未来3年将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这一轮质疑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这一次,印度政府并没有向公众解释被禁的59款APP具体触及了《个人数据保护法案》的哪些条款。但6月28日,印度市场研究公司Tech ARC援引印度研究人员塔塔尔·哈吉·巴克利(Tatal Haj Bakry)和托米·米斯克(Tommy Mysk)的成果称,包括TikTok在内的32款APP在iOS系统中存在“未经允许访问用户手机剪贴板内容”的行为。
这两位研究人员强调,剪贴板中的内容常常包括账户、密码等用户敏感信息。TikTok对此回应称,这种现象是由于应用程序与苹果公司新发布的iOS 14 Beta版系统之间存在适配性问题。
除了“剪贴板疑云”,印度政府更为担忧的还是数据库问题。在班加罗尔工作的印度网络安全问题独立研究者阿南德就认为,微信和QQ国际版之所以被封,原因应该是这两个社交软件收集了用户太多的数据,而这些印度用户创造的数据却要被传输到中国的服务器上,因此对印度用户而言,他们的隐私存在泄露风险。
但它其实与隐私泄露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的APP开发者之所以热衷于收集海量数据,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数据来更好地制作用户画像,为后续的‘精准营销’做准备。”阿南德表示。
印度这种对于数据本地化的执念,也被人成为“技术民族主义”。呼吁建立自由开放互联的印度非政府组织创始人尼基尔·帕瓦(Nikhil Pahwa)就直言,“技术民族主义在印度流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政府将印度公民的数据视为主权,担心数据被殖民化。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政府一直避免和他国签署数据共享协议的原因。”
挥不去的政治因素
对于一国政府来说,确实有责任保护本国用户数据隐私。但印度政府此番一口气封禁中国数十款APP,很难说是单纯出于对“数据殖民主义”的担忧。
从全球各国处理APP的一般方式来看,如要下线某款APP,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其存在严重问题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此种情况较为常见,一般情况下应用程序只需解决问题再次申请上线即可;二是存在严重问题且已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去年9月Facebook一口气封禁下架了数万个不正当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和存在其他违规行为的应用程序,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三是APP内容不符合政府监管部门要求,需要下线整改。
但这次被封的中国数十款APP却哪条都不符合,它们一不存在严重bug,需要下线修复;二没有造成可见的严重社会后果。就算确实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但对比之前处理TiktTok内容涉“色情内容”的先例,从法律程序上讲,印度政府此次出台禁令时也不够严谨。
负责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并购等业务的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业务负责人朱莎就对《全现在》表示,印度这回的行动缺失了重要一环——听证会:
“在法院或者政府部门做出关系重大事项的判决或处罚之前,印度一般会举行听证,让当事人获得申诉的权利,因此这次突然袭击是不符合程序性要求的。印度2019年法院审理Tiktok的事件时都办过听证。那时当事人还只是一家公司,而现在涉及的APP多达59个,政府反而不听证了。”
另外,此次印度宣布禁令时还有一个问题,它没有给出这些APP触犯了《个人数据保护法》中的哪些条款,而是直接援引《信息技术法案》第69A,声称是为了“保护印度主权及保护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
在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宁宣凤看来,69A为印度限制或禁止向境外传输的数据类型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空间,即除了《个人数据保护法草案》中的个人敏感数据或关键个人数据,任何类型的数据只要被政府认定为有损害以上目的的风险,都有可能被禁止访问。
也就是说,只要认为上述APP触犯了印度的国家安全,政府无需给出详细解释就可封掉。
但即便如印度说的真威胁到了国家安全,那么另一个问题也来了,发布禁令的理应是印度国家安全部门,而不应是新闻信息部。
朱莎律师认为, “虽然封杀APP确实是IT部门的事,但要定性国家安全,不应是IT部门来定。在印度审查是否危害国家安全的是国家安全委员会。”
印度政府此番出台的行政命令在法律程序上显然存在瑕疵。这既显示出印度政府对于“数据殖民主义”的过度敏感,也暴露出印度长久以来存在的“政治绑架经济”、“政治凌驾法律”等问题。
印度政府为何不顾法律上的程序性问题,匆忙发布这条禁令?

印度的新冠疫情依然严重
一位接近印度人民党(BJP)、曾与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中国公司打过六年交道的市场顾问告诉《全现在》,这是印度想 “转移国内注意力”。在这位人士看来,印度国内形势并不好,不仅新冠疫情严重,经济情况也很糟糕:
“目前印度的新冠病例确诊数量已是全球第四,而且随着我们的检测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数字只会继续上升。此外,经济增长速度最近几年本来就在放缓,如今病毒一来,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国内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就算是那些没失业的人,也在面临降薪困扰。”
在他看来,正是这些问题极大困扰着印度政府,此时禁用这些APP是“一个可以有效分散普通民众注意力的方法”。
TikTok们能回来吗?
虽然此次印度政府的禁令来的猛烈,但需要指出一点,封禁依然是暂时的。
安卓应用程序Google Play新闻发言人7月2日在接受《印度斯坦时报》科技频道采访时表示,“在充分研读并理解了印度政府的政令之后,我们已经通知受影响的应用程序开发商,他们的APP会暂时性地下架。”
这似乎预示着此次事件尚存转机。此外还有很多迹象表明,封禁APP事件有可能得到解决。

前迪士尼高管凯文·梅耶尔(Kevin Mayer)于今年5月成为TikTok首席执行官
印度商业媒体《今日商业杂志》2日援引消息人士证实,TikTok有一个专门负责政策相关事务的团队,可能很快就会与印度政府解决目前的问题。
7月3日,TikTok的新任CEO,前迪士尼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凯文·梅耶尔(Kevin Mayer)给TikTok印度员工发布了一则公开信,信里也证实公司正在积极与政府方谈判:
“现在,我们的平台在印度遭遇了不幸的挑战。但我们仍然保持决心,正在为我们的使命而奋斗。我们正在与此事的利益相关者一起努力,争取解决他们的担忧。”
Counterpoint Research产业研究分析师塔伦·帕萨科(Tarun Pathak)在接受《时代》采访时认为,如果中国科技公司能证明所有数据都是本地存储,且它们的应用程序没有隐私或安全问题,印度可能会愿意与中国在APP问题上“休战”。
印度律师事务所HSA Advocates中国区负责人,印度律师狄普蒂·拉瓦·斯瓦尼(Dipti Lavya Swain)告诉《全现在》,“这项禁令在本质上是临时性的,如果电子与信息技术部认为不存在安全威胁,禁令也是可以解除的。如果黑名单上已有APP严格遵守了印度法律,它们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斯瓦尼对印度解禁中国APP很乐观,“只要合规问题能够解决,所有的APP都可能顺利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