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之争:东吴走向衰落
前因:孙登病逝;后果:东吴灭亡。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孙登病逝:东吴原太子孙登病逝,太子之位空缺,新太子孙和与受孙权宠爱的鲁王孙霸争夺储位。

公元242年,孙权先后立儿子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围绕储君之位的争夺战,在孙和与孙霸间展开了。

按照孙权的原计划,自己的接班人是长子孙登。可惜孙登英年早逝,三十三岁的时候就死了。于是,孙权选了自己的三儿子孙和作为新的太子,孙权的理由很简单,一来孙和很聪明,二来孙权很喜欢孙和的母亲王夫人。

不过,王夫人还有有一个儿子,也受孙权喜爱,他就是孙霸。孙权封孙和做太子的时候,把孙霸封为鲁王,并给了两个儿子相同的待遇。

如果孙权是个普通的父亲,这么做当然没啥问题,但问题是他的身份是东吴皇帝,太子的待遇和王爷一样,在礼法上不合规矩。所以很多大臣站出来反对,告诉孙权,陛下你这么做,绝对不行,不如让鲁王去地方镇守,也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孙权舍不得,大臣们提出来的建议,孙权听都没听。

孙权剧照。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待遇相同,隐藏的问题很严重。对太子来说,他的待遇和王爷一样,身份不够突出,这个太子立和没立,看起来差不多。而鲁王的待遇和太子一样,又过于超标,极大增加了鲁王存有非分之想的野心。

事情正是朝着人们担忧的方向发展。太子的东宫和鲁王的王宫都拥护自己的属官和朝臣,围绕争夺储君之位展开的争夺,变得越演越烈。

孙和与孙霸两人在前朝政治上你争我夺的时候,后宫也有人给新太子孙和下绊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孙权一直想着立王夫人当皇后,但是孙权的女儿全公主很不乐意。

全公主是孙权和宠妃步练师的女儿,她想我母亲那么父皇受宠,都没能当上皇后,怎么能让别人当?

有次孙权卧病,全公主就跟孙权说,父皇派太子去宗庙祭祀,但太子没去,反倒跑到他小舅子张休家里,不知道在商量什么事儿,我遇见王夫人的时候,看她高兴的不得了,也不知道父皇病了,她有什么可高兴的?孙权听了,怀疑王夫人盼着自己死,好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他把王夫人骂了一通,不久之后,王夫人就抑郁病逝,而太子孙和也受到了冷落。

全公主漫画。

两年后,孙权发现两个儿子斗得厉害,下了一道命令,说你们也不要到处和宾客和朝臣来往了,都给我在家里好好读书。诏命一出,大臣说这也不行啊,如今太子和鲁王都有了很大的名气,突然让他们断绝和外边的来往,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我们吴国出了乱子。

依附于太子和鲁王的朝臣,听了这个消息更不安分。他们决定抓住机会,赢得夺储之争的胜利,从而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夺储的局势越演越烈,朝臣渐渐分成了两派。太子党人顾谭和鲁王的宾客全寄不和,全寄就跟孙权爆料,说顾谭的弟弟以前参加战争,跟朝廷谎报军功。受到牵连的顾谭,最后被孙权流放。

太子党的势力受到损失,很多支持太子的人纷纷站出来说话。分量最重的人是陆逊。他的侄子陆胤是太子宾客,太子孙和与陆胤商量后,希望陆逊站出来说话。不过,陆逊的表态根本没有效果,反倒招致了孙权的猜忌,孙权一想,怎么后宫和朝廷里的事儿,都传到陆逊镇守的武昌去了?这是武将干政啊。于是不停的派人去责备陆逊,陆逊有感于国事混乱,在愤恨中死掉。

陆逊剧照(右一)。

两党之争持续了将近十年。公元250年,孙权发现局面不可控制,决定快刀斩乱麻。七月的一天,孙权下诏废掉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将鲁王孙霸赐死,两宫的党羽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被清理了个干净。

新继任的太子是孙亮,但此时的他只有七岁。三年后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继承吴国帝位,受到权臣诸葛恪的操控。诸葛恪被杀后,孙亮又先后受到权臣孙峻、孙綝的控制,最终被废掉。东吴最后的皇帝是孙皓,他登基之后倒行逆施,杀了很多宗室成员和大臣,东吴在内斗中走向了灭亡。

后果

东吴灭亡:孙和与孙霸的储位之争,东吴内政混乱,受夺储牵连的朝臣太多,造成吴国人才凋零。孙和与孙霸双双被废后,年幼的孙亮当上太子,登基后被权臣压制,不久也被废掉,东吴在内斗中灭亡。

结论:东吴太子党孙和与鲁王党孙霸间的夺储斗争,东吴国政从此陷入混乱,为东吴灭亡埋下了伏笔。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