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草鞋青年的逆袭之旅
前因:曹丕称帝;后果:刘备伐吴。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曹丕称帝:曹魏取代汉朝,刘备需要打起汉室旗号,与之抗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

登基这一年,刘备已经六十岁了。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后,他奋斗的一生终于有了结果。

两年前,刘备夺取汉中,进位为汉中王,为自己称帝奠定了基础。北方的曹操病死后,曹丕接过魏王的权柄,废汉自立。蜀地中有传言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秘密杀害,而刘备占据巴蜀,是汉献帝的皇叔,作为汉末唯一既有实力又有名分的诸侯,他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继承帝位的合法权力。刘备能当皇帝,与他的志向、仁义和在乱世之中持续不断地奋斗有关。

刘备剧照。

刘备小时候就志向远大。他是汉族皇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但到刘备这代,生活已经很困难,年幼的刘备只能靠和母亲编草鞋维持生活。不过,穷困没有消磨刘备与生俱来的志气。他和村里的孩子在大树下玩,那棵树树冠高大,长得像是皇帝的乘舆,刘备就对其他孩子说,这皇帝的“车”,该由我一个人来坐。刘备的叔叔听了这话,觉得这孩子志气不凡,开始精心地培养他。

刘备的仁义也能收获人心。他还很爱国,黄巾起义爆发后,他跟着国家平叛的军队南征北战,因为立有战功,被封为平原相。同郡人刘平嫉恨他,买通了刺客去杀刘备,刘备不了解情况,请人家吃了顿饭,刺客不忍心,就把情况说了出来,颇得人心的刘备逃过了一劫。

很多年后,刘备躲避曹操追击,带着百姓从新野逃往江陵,有人劝他丢掉众人加快行军。刘备却说做大事人才是根本,如今大伙跟着我,怎么能把他们丢下?仁义为刘备积累了声望,他成了群雄中的一颗明星。

刘备携民渡江(剧照)。

持续不断地奋斗是刘备能当皇帝的重要因素。他从陶谦手里接过来的徐州,被吕布所夺;他和董承密谋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后逃亡;北方的袁绍被曹操消灭后,他只能去荆州依托刘表。可惜刘表不久病死,荆州转眼又被曹操吞灭。连续失败的刘备见证了无数诸侯的灭亡,但他没有灰心丧气,时人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接掌徐州时,当地豪杰陈登说他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得更透,说暂时依附于曹操的刘备,骨子里是要做人上人的,为防后患,不如杀了。赤壁之战后,北方文臣武将提到曹操的惨败,很少说起孙权和周瑜,通常的流行观点是,曹操输给了刘备。

刘备能当上皇帝,还和巴蜀的政治局势变化有关。建安十八年(213年),赤壁之战过去的第五年,曹操开始进攻汉中的张鲁,这给割据益州的刘璋带来了巨大压力。刘璋集团放眼天下,决定找刘备帮忙。刘璋素来为人懦弱,从父亲那里接过益州牧的位置后,根本管不住手下的人,刘备入蜀前,蜀地就已经爆发过多次内乱。刘备入蜀后,蜀中谋士张松、法正等人倾心接纳,一年之间,益州的主人转眼就换了。

张松剧照。

刘备占据益州后,没有停止活动,他持续给汉中施加军事压力,最终将其纳入囊中。蜀汉的地盘格局,到此已经基本成形,而刘备一生的奋斗事业,有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结果。

两年后,曹丕篡汉的消息传来时,蜀中群臣意识到主公称帝的时机全面成熟,纷纷奏对称帝具有的合理性。最直白的论证出现在一篇叫《洛书宝号命》的文章里,它说“天度帝道备称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老天爷要刘备当皇帝。

除了冥冥之中的天意,刘备的个人才能也很重要,群臣在表文中说,刘备是个仁德之君,他多年来的不懈奋斗,赢来了天下归心的局面。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入主成都时,很多蜀地人才都倾心归附于他。

魏国的影响仍旧是主要依据。蜀国说曹丕窃居神器,是偷天下的小偷和曹操流毒的代言人。这个观点,从侧面论证了刘备有着光复汉室的远大志向和无与伦比的仁义道德,成了刘备当皇帝的有力论据。

不过,当上皇帝之后的刘备,面临一件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蜀汉的政策走向。它将决定这个新生国家在不远的未来,是否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

后果

刘备伐吴:登基后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

结论:蜀汉建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阅读数 7.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