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东晋最成功的北伐
前因:1. 孙恩卢循之乱,2.桓玄之乱;后果:刘裕篡晋

前因

1.孙恩卢循之乱:东晋末年民变

2.桓玄之乱:东晋末年,权臣桓玄自立为王,建桓楚政权

公元410年,东晋权臣刘裕领兵攻破南燕首都广固(今山东潍坊境内),致使南燕灭亡。七年后,刘裕部属王镇恶又破后秦首都长安,致使后秦灭亡。

这两次战争,合称为“刘裕北伐”。

北伐可谓是东晋史上的一个传统,朝廷无时无刻不想收复故土,多次开展北伐。

但是刘裕北伐的成就,是此前的东晋将领祖逖桓温都从未有过的。

其一,刘裕在经历孙恩、卢循之乱与桓玄之乱后,收服人心,获得东晋政权,成为了东晋史上第一位寒门权臣。此外,他还排除异己,除掉与自己不合的刘毅司马休之,东晋时局迎来前所未有的统一。相比之下,祖逖、桓温当时的北伐,都因东晋内部的不团结而失败。

其二,刘裕本人颇有谋略,用兵如神,他所领导的北府精军更是实力坚强,因此屡战屡胜,成为东晋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一点,从孙恩卢循起事与桓玄之乱就可以看出。当时,逼近建康的孙恩军队,一下子就被刘裕击败,卢循起事时谁都不怕,就怕与刘裕军对峙。桓玄篡晋时,刘裕更是用计,使得桓玄卸下防备,军队因而被刘裕一举歼灭。

刘裕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裕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也不难猜测,他既起了北伐之心,那便会以势如破竹之姿完成使命。

不过,刘裕北伐,可不只是为了收复东晋故土。

那时刘裕已平定桓玄之乱,成为了东晋第一权臣,为了方便以后夺权篡位,他决定出兵北伐,用赫赫军功来使天下归顺。

聪明如他,还算准了时机才出兵。

第一次是得知北魏入侵南燕,分裂了南燕的领土,南燕因政争进入了内斗时期,于是刘裕趁机出兵,攻打南燕。

南燕当时无暇顾及战事,更以为刘裕军队不可能越过天险大岘山(今山东沂山以东),因此没有做足防备。

不想,刘裕还真的翻越了大岘山,兵分两路,一前一后包抄临朐(今山东省潍坊市境内),大破燕军。南燕君主慕容超逃回广固后,选择消极死守而不挥军反攻,刘裕军队于是破城而入,灭掉了南燕。

临朐广固之战

第二次则是刘裕得知后秦君主姚兴逝世,诸子争位,陷入内乱,于是刘裕再度趁机出兵,攻打后秦。

当时,刘裕部属兵分几路,分头与秦军陷入恶战,刘裕自己也在中途遭到北魏伏击。幸运的是,与秦军作战的王镇恶与檀道济军队,相继获得当地百姓的帮助,转危为安,刘裕也在摆脱魏军后,与部属会于潼关。此后,晋军越战越勇,陆续击退秦军,王镇恶为首的军队更是攻破长安城,迫使姚兴之子姚泓投降,后秦于是灭亡。

刘裕灭后秦

刘裕虽然靠着两次北伐,创造军事上的不败神话。但是,两次北伐都相继为其他战事阻挠,而无法继续下去。

第一次北伐与第二次北伐,相隔了七年之久,是因为当时东晋爆发了民变卢循之乱,建康被围,东晋王朝危在旦夕。因此,刘裕迫不得已暂停北伐,挥军南下。不过,也因为卢循之乱的耽误,刘裕才能碰上后秦内乱,伺机将其歼灭。

第二次北伐之后,刘裕则意外丢失了原本到手的长安,让北伐计划不得不再度停摆。

首先,刘裕听闻留守建康代政的刘穆之病逝,担心朝廷陷入内乱,连忙赶回建康,长安驻军一时群龙无首,更为了争功而陷入内鬨,大动干戈,互相残杀。

其次,背秦自立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听说刘裕班师回朝,猜想长安驻军必定毫无戒心,于是袭取关中,入主长安,并于灞上(今陕西蓝田县)称帝,建立北夏政权。

刘裕的北府军受此打击,失去大量精兵,再也无力北伐。不过,北伐也让刘裕达成了目的,他凭着此次战绩,名正言顺获得大量官职,随后密谋篡位,毒死晋安帝,逼迫晋恭帝禅让,篡晋建宋。

后果

刘裕篡晋:北府将领刘裕崛起,灭桓篡晋。

结论:刘裕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汉水上游的地区,是东晋偏安江南以来最为成功的北伐战役。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