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刘渊称帝;后果:永嘉之乱
前因
刘渊称帝,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刘渊自称“汉王”,建国号汉,改元元熙。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四子刘聪杀掉皇太子刘和自立为帝。
刘聪为什么要篡位自立?源头还是出在兄弟俩的老父亲,刘渊身上。

后汉开国皇帝,刘渊
公元310年,刘渊身染重病,死前给五个儿子都分配好了权力:刘裕担任大司徒、刘隆担任尚书令、小儿子刘义担任司隶校尉,负责京城禁军。至于最重要的两个儿子:太子刘和继承皇位,刘聪则为大司马、大单于。
当时,匈奴已经实行胡汉分治,皇帝是汉人的至高统治者,大单于则是匈奴的首领。刘渊的这个安排,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既按照汉族的礼法将继承权留给了自己的太子,又给了最能干的四儿子刘聪足够的补偿。
但刘聪和刘和都非常不开心。
刘聪这边呢,论文治论武功,他在一众皇子之中是翘楚。他习书法,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学骑射,能弯弓三百斤。二十岁上到洛阳游历,得到大量名士与之结交。更重要的是,刘渊起事后,刘聪随父出征,在征讨西晋的战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皇帝的位置,偏偏不属于自己,让他又如何能屈居人下?

局势图
而从刘和的角度上说,一方面是父亲将汉族皇帝和匈奴大单于的身份一分为二,硬生生的把自己该得到的权力减半了;另一方面,他发现自己的兄弟们都手握重兵,尤其是刘聪,身为大司马统领三军,能调动的可是全国军队。这样一个兄弟在身边,任何皇帝都不会开心。
老臣呼延攸知晓其中厉害,刘和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便向他进言:不如先下手为强,杀掉这几个兄弟。
刘和一听连大臣们也都这么想,那我还等什么?于是当夜便召集了几个重臣,谋划推演,第二天破晓,他派出人马,兵分四路去捉拿自己的四个兄弟。呼延攸去司徒府抓刘裕、刘乘去鲁王府抓刘隆、刘锐带着最强的兵马直奔城外,偷袭屯兵此处的刘聪。
看起来,刘和短时间内的筹谋和决断都非常完美,第二天刘裕和刘隆就被斩杀了,刘聪似乎也难逃一死。
但刘和还是小看了刘聪的能力。
刘聪的时间地图
刘和的围剿未能成功,反而让刘聪的谋反有了大义名分。刘裕刘隆一死,刘聪立即调集十万大军进攻平阳,不到一天就从西明门攻入皇城。听闻城门被攻破,刘和张皇失措,拔腿就跑。
可是事已至此,逃又有什么用呢?刘聪的军队已经将皇城围得水泄不通。
七月二十四日,刘和被刘聪斩杀于光极殿。刘聪随后收捕挑唆刘和除掉兄弟的呼延攸等人,一并将他们斩首示众。
刘聪即位,已成定局。
不过此时,刘聪还是要先做一出戏。他假意将帝位让位弟弟刘义,因为刘义的母亲单氏是皇后,刘和死后,刘义才是顺位的嫡长子。听到这个消息刘义几乎吓个半死,极力拒绝。大臣们察言观色,一致拥戴刘聪。
终于,在众人的规劝下,刘聪“勉强”答应即位,为汉昭武帝,改元光兴,至此成功上位。
后果
永嘉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场动乱事件。
结论:刘聪即位后,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攻打洛阳,也由此开启了永嘉之乱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