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诸葛亮相蜀,2.诸葛亮北伐;后果:蜀国灭亡。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诸葛亮相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北伐:诸葛亮为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多次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战争。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大规模北伐行动至此结束。
几个月前,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第五次北伐曹魏。
这次,他依然采用联吴抗曹的策略,蜀军在西线作战,吴军在东线作战,让曹魏两头不能兼顾。这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尽管效果没完全达到。
蜀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司马懿也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与诸葛亮对峙于渭水南岸。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个不好对付的对手,所以行动十分谨慎,尽量不与蜀军交战,想通过打持久战来消耗蜀军的粮食,期待粮尽后蜀军不战自退。
魏军坚守不出,这可急坏了诸葛亮,蜀军确实和魏军耗不起,因为从蜀地运粮要经过险峻崎岖的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长又险的蜀道是蜀军粮草不济的根本原因。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也多是因为运粮不继,而功败垂成。

为解决粮食难题,诸葛亮一方面组织部分士兵屯田,一方面积极向魏军讨战。而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日夜操劳,苦思破敌之计。
有一天,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良策,他让大军西行假装去攻打西围,魏军将领们都想率兵去支援,但是唯有司马懿部将郭淮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猜到他真正的目标实际上是阳遂。当晚蜀军果然来攻阳遂,结果魏军已有防备,没攻下。
这时,东线孙权所率领的吴军已被魏明帝曹叡率领的魏军赶跑,魏国完全可以重点对付蜀国了。曹叡没有亲自来到西线,只是让司马懿继续对付诸葛亮。魏军众将都想和蜀军开战,奈何司马懿不准,为了搪塞众将,司马懿特上了一个表给曹叡,假意请战,结果曹叡没准许。
有人说司马懿之所以不和诸葛亮交战是为了养寇自重,不想一下子战胜蜀军,因为那样的话自己对曹魏朝廷来说就没什么用处了,很可能随时被灭掉。

另一种说法是他的假意请战实际上是和曹叡达成了一种默契,为的是不让自己再建立更大的军功,从而功高震主,对曹叡构成威胁。
从曹叡派亲信来做司马懿的军师来节制他推断,后一种分析似乎更有道理。曹叡对司马懿确实怀有戒心,因为之后蜀军内部杨仪和魏延发生内斗,司马懿要趁势出击时,也被曹叡制止了,曹叡没有理由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只可能是出于对司马懿的忌惮,不想让他再立更多的军功。
而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的安排后,心情更加焦虑了。司马懿也从使者的口中套出,诸葛亮事事躬亲,吃得越来越少,干的活却有增无减,所以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病死了。
蜀军在杨仪的率领下撤退,司马懿率军来追,被姜维设下的伏兵吓退,蜀军得以顺利回师,第五次北伐彻底结束。
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刘禅曾派使臣李福来问安,并求教以后的大政安排。诸葛亮说蒋琬可以接替自己,之后可以是费祎,费祎之后他没再说。
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后来刘禅果然安排了蒋琬和费祎先后接管大权,但是丞相一职一直空着了。一说是刘禅认为诸葛亮死后没人配称丞相,另一说是刘禅忌惮丞相的权力,不想自己的权力再被架空,都有各自的道理。
诸葛亮的死也标志着蜀国大规模北伐行动的终结。
诸葛亮死后,接替者蒋琬也曾积极组织北伐,但不久去世,北伐的事就被搁置了。之后是费祎,费祎是个保守派,不支持北伐,主张保境安民,所以在他主政期间,蜀国也没有大规模北伐。再之后是姜维,这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并不十分信任姜维,所以姜维只是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伐魏行动,也没取得明显的成绩。蜀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了灭亡。
后果
蜀国灭亡:公元263年,蜀国为魏国所灭,刘禅投降。
结论:诸葛亮之死标志着蜀军大规模北伐行动的终结,自此蜀国对魏国再未构成威胁,被魏所灭成为迟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