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世家大族动摇皇权
前因:1.东晋建立,2.琅玡王氏掌权;后果:1.苏峻之乱,2.庾氏专权。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东晋建立: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琅玡王氏掌权:司马睿称帝后,倚重琅琊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管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自武昌起兵,以讨伐奸臣为由攻下晋朝都城建康。

王敦起兵时,王家已经和司马家共天下了,那么他为啥还要起兵呢?

这还得从司马家与王家的恩怨说起。王敦和王导对晋元帝司马睿确实有拥立之功,君臣双方也确实达成了一段时间的默契。然而一山终究不能容二虎,王导还算比较持重的,虽然身居要职但不会触碰司马睿的底线。而掌握军权的王敦就不同了,他做事的风格有时比较“跋扈”。例如他不经过朝廷,私自任命官员,甚至还试图安插亲信担任其他州的刺史。

王导

司马睿心里对王敦的跋扈行为很不满,而且当时王氏子弟遍布朝野,于是对王氏的态度变得十分忌惮,连低调的王导也被疏远了。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司马睿提拔了一些来自其他士族的大臣,如刘隗刁协戴渊等,用来制衡王氏。司马睿对这些人委以重兵,名义上说是让他们防御北方胡人,实际上是让他们防御王敦造反。

司马睿的这个举动让王敦很难堪,王敦曾暗地里给刘隗写信,说是要和他一同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刘隗对王敦的主动示好很不屑,回信写得有些傲慢,这更加激怒了王敦。

查看完整族谱
王敦的族谱

再者,王敦之前也曾想过起兵反叛,只不过当时东晋名将祖逖周访都健在,这两人不仅善于用兵,而且一个是北方流民军的统帅,一个是江南本地士族的首领,王敦都得罪不起。但在王敦起兵时,两人都已去世,王敦觉得没什么能阻碍自己了,于是展开了行动。

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杀罪臣刘隗为名自武昌起兵,向建康进发。王敦上疏表示只要晋元帝杀了刘隗,他就撤军,后来又加了一个罪臣,刁协。

晋元帝司马睿

被威胁的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司马睿十分愤怒,准备与王敦硬刚,他命令刘隗和戴渊回守建康。刘隗回到建康后和刁协一起求司马睿诛杀琅邪王氏族人,可是司马睿没有采纳,刘隗看出司马睿并不想彻底铲除王氏,顿时心凉了半截。王导带领宗族子弟二十多人请罪,得到了司马睿的原谅,而且还安排王导担任前锋大都督,带领戴渊等人一同领兵对付王敦。

王敦也不是孤军奋战,早安排了亲信策应他。而且王敦也采用了分化敌人的策略,能拉拢的就拉拢,拉拢不来的再消灭,王导、戴渊本就是文人,指挥作战能力和王敦相差太远,于是王敦很快就攻破了建康城。

这时,刁协已经被乱兵所杀,刘隗则逃到了后赵,戴渊被抓后被王敦处死。司马睿“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仅赦免王敦无罪,还给他加封了丞相。

王敦(游戏形象)

王敦则趁势扶植党羽,铲除异己,扩大自己的权势。司马睿则被架空,不久后忧愤而死。

继任者晋明帝司马绍是一个英主,王敦怕他对自己形成威胁曾想废了他,因为温峤等人阻止才作罢。不过从这件事中王敦也看出,自己想取司马氏的天下,世家大族们多数都不支持他,所以后来他和晋明帝形成了一种僵持状态,谁也没法除掉对方。

但王敦输在了年龄上,他图谋篡位,又得不到各世家大族的支持,加上年事已高,所以病倒了。晋明帝则趁他病,要他命,司马绍假称王敦已死,下诏讨伐王敦的党羽。王敦气得立刻下令发兵,奈何他病得不能亲自上阵,他的哥哥王含替他挂帅,但指挥作战能力和他相差太远,所以频频战败,愁得王敦病情加重,不久后就病死了。

司马绍听说王敦已死,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唯独不赦王敦的党羽,王敦的党羽无处可逃,很快被消灭干净,王敦之乱宣告结束。

后果

苏峻之乱:327年,东晋历阳内史苏峻,联合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权臣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史称“苏峻之乱”。

庾氏专权:325年,晋成帝司马衍继位。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哥哥庾亮辅政,从此庾亮大权独揽。

结论:王敦之乱是司马氏与以王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的一次权力之争,王敦给东晋开了一个士族专权的头,后来的权臣庾亮、桓温都是在效仿他。

阅读数 8.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