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就是不服司马家!
前因:高平陵之变;后果:司马昭弑君。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趁著曹爽与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谒陵时,在都城洛阳发动政变,最后处死曹爽,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人。

从公元251年起,魏国淮南地区的部分军事将领因不满司马氏把持朝政,先后发起了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权人。原本在朝中身居要职、手握大权的曹氏宗亲逐渐被清除出局,皇帝曹芳成了司马懿控制下的一个傀儡。不过司马懿要掌控整个魏国,将势力渗透到与蜀汉和东吴对峙的军事前线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司马懿原先在关中地区与蜀军交战多年,已经有很稳固的权力根基;但魏国与吴国对峙的淮南地区,司马氏还未能完全掌控。所以才有了“淮南三叛”的发生。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握曹魏的军政大权,魏帝曹芳成为傀儡

“淮南三叛”的第一叛是由王凌发起的。此前王凌担任征东将军,手握淮南地区的军政大权。他在淮南经营多年,而且他的外甥令狐愚也很有才能,担任兖州刺史,在平阿(属扬州广陵郡)有屯兵。他们二人独掌淮南重任,这样的势力自然不会被司马懿轻视。

所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想笼络王凌,把他提拔为太尉。但王凌并没有因此支持司马懿掌权,他和外甥令狐愚计划废掉皇帝曹芳,拥立楚王曹彪当皇帝。王凌想借废立皇帝的机会除去司马懿的势力,从而把持朝政。

251年,王凌上书请求讨伐入侵的东吴军队,其实是打算借机起兵叛乱。但王凌还没有起兵,消息就泄露了。司马懿随即率军准备去镇压王凌。王凌知道自己无法对抗司马懿,就主动向他认罪了。在被押往洛阳的路上,王凌服毒自杀。

平定王凌的叛乱后不久,司马懿就去世了。他的长子司马师接过父亲的权柄,成为魏国新的掌权人。司马懿是魏明帝曹睿指定的辅政大臣,也是四朝元老。与司马懿相比,司马师掌权的合法性并不充足。

所以朝中有很多人并不想承认司马师的权位,甚至有一些人试图废黜司马师,让曹氏宗亲重新掌权。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就试图废黜司马师,计划让夏侯玄(曹爽的表亲)代替司马师担任大将军。计划泄露后,司马师立刻诛杀了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师(右)、司马昭(左)

随后司马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他先是废掉了张皇后(张缉的妹妹),然后让郭太后下诏废除了曹芳的帝位,把他封为齐王,改立东海王曹霖(魏文帝曹丕的儿子)之子曹髦为皇帝。经过这一轮调整后,司马师加强了对朝廷中枢的控制。

正是司马师的这一系列行动引发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关系较为密切;他们被司马师诛杀后,毌丘俭内心非常不安。于是他开始拉拢扬州刺史文钦。文钦原本很受到曹爽的器重,但曹爽被司马懿处死后,他一直害怕自己受到牵连。

毌丘俭和文钦于255年在寿春假借太后诏书的名义,历数司马师的罪过,起兵讨伐司马师。毌丘俭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东吴做人质,以此来请求东吴的外援,但东吴并没有响应他们的反叛行动。司马师知道后,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毌丘俭和文钦。

司马师很快就打败了叛军,毌丘俭在逃亡路上被村民杀死,文钦逃入了东吴。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司马师在许昌因病去世。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成为司马家族的权力代表。尽管司马氏平定了淮南地区的两次叛乱,但司马昭仍要想办法稳定淮南地区的局势。

“淮南三叛”中的最后一次叛乱是由诸葛诞发起的。之前诸葛诞曾跟随司马氏平定淮南地区的两次叛乱,他还被任命为负责淮南军政的镇东大将军。所以司马昭让诸葛诞专制淮南,希望依仗他稳定淮南局势。但诸葛诞和夏侯玄的关系非常紧密,夏侯玄因谋反被司马师诛杀让他十分不安。

诸葛诞在连环画中的形象

司马昭掌控朝政后,想让诸葛诞支持他取代曹魏、登基称帝。但诸葛诞明确表示了反对。所以司马昭决定将诸葛诞调离与东吴对峙的前线,让他到都城洛阳担任没有实权的司空一职。诸葛诞当然明白这是司马昭在逼他就范。

257年,诸葛诞决定起兵举事。诸葛诞向东吴请求了救援,东吴权臣孙綝知道后非常高兴,派遣了东吴将领还有文凌一同率领大军去支援诸葛诞。司马昭知道诸葛诞叛变后,挟持皇帝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前去平叛。

司马昭先是击退了东吴的军队,又包围了诸葛诞所在的寿春城。258年,寿春城被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率领几名骑兵逃出了寿春,但还是被魏兵杀害。此后,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淮南地区的局势。

后果

司马昭弑君:魏帝曹髦起兵讨伐司马昭,最后兵败被杀。

结论:司马氏废立皇帝、平定“淮南三叛”,意味着司马氏已经不仅掌握了朝廷中枢,而且消灭了地方上最大的反对势力;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权。

阅读数 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