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联姻:郗鉴择婿
前因:王与马,共天下;后果:王、郗联姻,维护东晋政权稳定。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年-334年),驻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的太傅郗鉴修书一封,派亲近门生送到都城建康(南京),交予丞相王导。

信上说,自己有个二八佳龄的女儿,想在王家子弟中择一良婿,问王导看谁合适。

王导有点为难,家中子侄众多,选谁不选谁都要得罪人。

他灵机一动,对使者说:这样吧,明日我把家中尚未婚配的子侄都叫来,你们自己去挑,挑中哪个便是哪个了。

查看完整族谱

郗鉴的族谱

次日,使者来到王家。一进门,满屋子的青年才俊,个个都衣冠楚楚、一表人才。原来王家青年听说当朝太傅要替女儿郗璿选婿,都很激动。这位郗璿是郗家的独生女,据传长得又美又有才华,尤其是写得一手好书法,人称“女中仙笔”。

众人于是特意穿戴仔细,打扮得油光水滑。

其中,独有一人造型“奇特”。这人仰卧于窗边榻上,衣襟大敞,袒露着肚腹,看似悠然自得、旁若无人。

使者回去复命,把看到的情形给郗鉴描绘了一番,说王家青年个个漂亮,气度不凡,却有一人,放浪形骸,不大成体统。

郗鉴听罢,大笑拍手:这个好!我就喜欢这样的!

日后,郗鉴派人打听,当日东床袒腹的“浪荡子”名叫王逸少,是王丞相的侄子。日后,他还会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号——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画像

就这样, 王、郗两家结下秦晋之好,“东床快婿”这一典故也由此而来。

东床快婿当然是极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一则美谈。但这背后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首先,郗鉴为什么连人选都未指定,就敲定了王家呢?

这还要从王氏家族说起。

琅玡(今山东临沂)王氏,发迹于曹魏西晋,到东晋初年势力达到极盛。

鼎盛时期的王家,在内朝有丞相王导,是东晋政权首屈一指的奠基功臣。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睿,也就是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受封琅玡王,与王导相见恨晚、情同挚友。从八王之乱到南渡建康、联络南北方士族,创下东晋基业,王导一直从旁辅佐、尽心谋划。

司马睿是以一直以“仲父”称呼王导,在建康即位时,还邀请王导共登御座,王导当然识趣地推辞了,这才保证了后来王家王导这一支数十年间的荣宠不衰。王羲之

查看完整族谱

王羲之的族谱

在外朝还有大将军王敦。《世说新语》记载,王敦年轻时长得很帅、风流倜傥,晋武帝将爱女襄城公主下嫁给他。永嘉五年(311年),王敦出任扬州刺史,同年匈奴攻破洛阳,西晋灭亡。元帝带领北方士族南下建康,一路上障碍重重,行至江州,江州刺史华铁抗命不从。王敦带兵征讨,一路护送元帝南下,被元帝拜为大将军、将州牧,封汉安侯。

王导与王敦一内一外,夹辅司马睿,是以东汉初年,王家势力空前。当人有谚语“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王家与司马氏共掌天下。

有这样实力雄厚的家族做后盾,郗鉴自然没什么放心不下的。

即便如此,满屋子的青年才俊里,郗鉴怎么就一下相中了王羲之呢?那一句“我就喜欢这样的(正此好!)“背后有何玄机?

这就要说到“魏晋风度“了。

魏晋时期,有这么一群行事率真、不拘泥于礼法、清俊通脱以至于略显狂妄怪诞的读书人,其中首推“竹林七贤”。这些名士们远离政治权谋,每日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追求道家那种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境界。这种魏晋风度在当时颇为流行、影响广泛。

假如这事发生在汉代,王羲之的行状几乎等于耍流氓。但在东晋太傅郗鉴眼里,这却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王、郗两家联合的“红利”在王导晚年逐渐显现出来。

元帝逝世时,曾托孤于王导,命其辅助成帝,免受外戚摆布。晋成帝继位后,王导一直参与辅政工作,但他行事作风不拘小节,招来朝臣不满,其他士族亦试图借此废掉王导,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

咸康四年(338年),征西将军、外戚庾亮想罢黜王导,郗鉴反对;庾亮多次写信游说郗鉴,郗鉴坚拒,庾亮最后只好放弃了。

郗鉴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剧烈斗争,让东晋维持了相对的稳定。这也是这桩联姻在政治上的一大贡献。

后果

王、郗联姻,维护东晋政权稳定

结论:王、郗两家结秦晋之好是魏晋之际门阀联姻、强强联合的典型。

阅读数 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