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曹魏灭亡,司马氏篡权;后果: 1、魏晋风度2、清谈误国。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曹魏灭亡,司马氏篡权。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开启了司马家族独掌大权的政治局面。正始之后,魏晋名士阮籍开始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游戏山水,或酣醉不醒,或放浪形骸,成为魏晋时期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名士典型。

阮籍,魏晋时期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士,“建安七子”阮瑀之子。
阮瑀以章表书记见长,被蔡邕誉为奇才。阮籍更是青出于蓝,位列竹林七贤,被视为魏晋玄谈的代表。
据《晋书》记载,阮籍年少时,就展现了杰出的天赋。他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样样拿手,尤其喜欢老庄学说,性格洒脱放浪,不爱受儒家礼法拘束。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嗜酒如命。
魏晋时期,王朝更迭频繁、政局动乱不堪,文人名士常常因为说错话或者站错队而丧命。因此,许多本来有济世抱负的读书人转而投向老庄学说,以清谈玄学代替评论时政和时局,阮籍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曹魏政权后期,权臣曹爽与司马懿明争暗斗。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司马氏开始独掌大权,清除异己,动不动就诛人九族。 阮籍在政治上本就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家族心怀不满,不愿意合作,但又想保全性命,于是经常借酒装疯以逃避当权者抛出的橄榄枝。
阮籍身出士族,又才名满天下,司马昭曾想将武帝司马炎之女许配给阮籍。阮籍不好当面拒绝,于是日夜饮酒,连醉六十天,人事不省,司马昭这才作罢。
大将钟会嫉妒阮籍的才华,于是就施计与阮籍讨论国事,希望套出点悖逆之言,好给他治罪。但每一次阮籍都狂饮大醉,醉后大哭大笑,对政事不提一字,就这样逃脱了钟会的阴谋构陷。
阮籍的避世,不仅仅是远离政治是非,同样也是逃避生活中的礼法桎梏。因此阮籍和其他的魏晋名士一样,常常表现得特立独行,出人意表,甚至有些行为夸张的让常人无法理解。
竹林七贤中,阮籍和嵇康、山涛最为要好,常常在一起雅集。据说阮籍对待不同的人,会以青白眼区别相待,若是拘泥于礼教之人,阮籍就会对对方翻白眼,而如果是嵇康、钟会一类的风流名士把酒携琴来访,阮籍总是非常高兴,青眼有加。
相传阮籍家附近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才貌双绝的女儿,还没嫁人女儿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人家,但他得知后,就跑到灵堂处痛哭,伤心得像自己死了老婆一样,看得旁人莫名其妙,而阮籍毫不在意,直哭累了才回家。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与别人对弈。听完报信人的话,阮籍不动声色,继续下棋。等到一局结束,阮籍饮了两斗酒,这才彻底放声大哭,并且吐血数升。母亲下葬时,阮籍喝酒吃肉,毫不拘泥于丧礼的礼节,但等到向母亲的遗体告别时,阮籍悲从中来,又吐血数升。
还有一次,阮籍独自驾车出游,一边喝酒一边任马车行驶,不知不觉就迷了路,所到之处地上已经没有了车辙印,阮籍于是感喟人生无常,放生嚎啕。
南宋文学家颜延之评论“阮籍三哭”为“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称赞阮籍感物随心的率真性情。
后果
1、魏晋风度;2、清谈误国。
结论:阮籍一生放浪形骸,在美酒长歌中演绎了魏晋的名士风度。而在其名士风流的背后,却是对家国不幸、政治黑暗、奸佞当道的时局的抗拒,对夺权不义者的蔑视与不予合作。正因如此,阮籍才被后世当作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