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 董卓立献帝 2.李傕、郭汜之乱;后果:1.曹操统一北方 2.曹丕篡汉。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1. 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
2.李傕、郭汜之乱
董卓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东汉皇帝开始成为权臣傀儡。后来,汉献帝落入李傕、郭汜之手,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条件。
公元196年,曹操迎立汉献帝迁都许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生涯。
一年前,汉献帝逃出长安,一路躲避凉州军阀李傕、郭汜的追杀,在外戚董承以及归顺的白波贼(山贼)首领杨奉、韩暹的保护下,渡过了黄河。命保住了,吃饭又成了问题,好在河内太守张杨带着粮食前来接应,献帝这才继续上路,坐着牛车进了洛阳。

洛阳早就毁于董卓的一把大火,百官只能住在断壁残垣之间,自己出去找野谷子充饥。堂堂大汉天子,如今没有落脚的地方,还要靠着出身黄巾余孽白波贼的杨奉、韩暹来保护。
就在汉献帝最落魄的时候,有一个人密切关注着天子的动向。他就是曹操。曹操早就想迎立献帝,因为他觉得这事大有好处。把天子迎过来,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天子名义征讨各路诸侯了吗?四年以前,献帝还在长安的时候,曹操已经派过使者,和天子取得了联系。
曹操早年的发展并不顺利,好几次打光了人马,地盘、兵力、财力都远远比不上袁绍、袁术兄弟。所以他需要政治筹码,来弥补硬实力上的不足,能不能做到“挟天子”就是关键,这事对他特别重要。
这次天子逃出长安,曹操意识到机会来了,想去迎接,可是部下大多数人都反对:我们四周还有许多强敌,现在去洛阳,万一再和杨奉起了冲突怎么办?这时,谋士荀彧站出来说我们必须去,而且要立刻去,不能让其他人抢先。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派曹洪带兵立即出发。曹洪还没到洛阳,就被董承挡住了去路。董承把守着险要关口,曹洪也没办法硬闯。

天子身边有个大臣叫董昭,当年曹操的使者曾遭到张杨的扣留,多亏董昭劝解才到了长安。这次他又帮了曹操一把,董昭意识到杨奉有白波贼的身份,注定孤立无援,于是模仿曹操的口气,给杨奉写了一封信,信里先吹捧了杨奉一通,然后说我有粮草,将军有兵,我们联手,还有谁能抵挡?杨奉没看出信有假,还觉得曹操这人不错,上表保举曹操做了镇东将军、费亭侯。
这边曹操刚封侯,那边洛阳就出现了机会。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外戚重臣,根本不信任杨奉、韩暹这些人,所以想引外援来制约他们。他相中了曹操,曹操接到董承求援,立马带兵进了洛阳。汉献帝就这样落在了曹操手里。
下一步该怎么走,曹操心里很犹豫。带着天子回许县吧,怕百官反对;留在洛阳吧,这里缺兵少粮,总觉得不安全。曹操找到董昭,想听听他的看法。董昭对曹操说,洛阳形势复杂,最好的选择就是去许县,将军做的是非常之事,立的是非常之功,不要有太多顾虑。
曹操听了这话,说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杨奉的军队就在附近,不会出什么事吧?董昭又分析了杨奉的弱点在于有勇无谋,如果先用赏赐安抚杨奉,然后告诉他天子要到鲁阳去,那里离许县近,方便运粮食,他肯定不会怀疑。曹操照办,杨奉果然没怀疑。
天子到了许县,亲自到曹操的大营里,封他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再也没有脱离曹操的掌控。大将军手握兵权,地位比三公还高,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两次上书,假意谦让了一番,才接受了封赏。然后,开始动手,清除潜在的威胁。
曹操先罢免了资历老、声望高的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又杀了给天子出谋划策的议郎赵彦,稳住了内部。紧接着发兵击败了杨奉、韩暹,铲除了最近的外患。就这样,汉献帝彻底变成了曹操的傀儡。
曹操挟天子之后,开始对诸侯发号施令。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诸侯袁绍。曹操给袁绍下诏书,质问他为什么不来勤王,反而四处打仗。

袁绍不能明着无视天子,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长信为自己辩解。袁绍早先也想过迎立汉献帝,但又觉得汉室已经没救了,自己有机会称帝,迎天子反而多个累赘。
袁绍现在才意识到,迎立汉献帝和称帝根本不冲突,只是树个傀儡而已,等到打着天子旗号消灭了群雄,称帝的事水到渠成。袁绍后来还想让曹操送天子到鄄城,离自己近一点,曹操根本不理他。袁、曹关系的完全破裂,从这时就开始了。
各地诸侯想取得合法的官职、爵位,都要通过曹操。于是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拉拢、分化群雄,为他南征北战制造了不少便利。
刘备在徐州抵抗袁术,曹操就通过朝廷任命他为镇东将军,实际上就是给刘备名分,让他替自己去牵制袁术。
后来,孙策脱离袁术,占据江东。曹操册封孙策为骑都尉、乌程侯,让他讨伐袁术,搞得袁术腹背受敌。这一招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屡试不爽。如果当初曹操没有去迎天子,事情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
后果
1.曹操统一北方
2.曹丕篡汉
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成功统一了北方,打下了曹魏的基础。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正式建立曹魏政权。
结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统一北方,曹魏代汉的进程。这也是魏晋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