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
前因:曹操击败吕布;后果:曹操统一北方。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曹操击败吕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引来袁绍不满,开始敌对状态。曹操击败吕布后,解除后顾之忧,开始计划北伐。袁绍击败北方的公孙瓒,也开始计划南征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之间爆发战争,史称“官渡之战”。

此前一年,袁绍消灭公孙瓒,曹操击败吕布,各自解除了后顾之忧。袁、曹想在争夺天下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消灭对方。袁绍的军队有几十万人,而曹操只有几万人,但是大多数有见识的人都看好曹操。

曹操的谋士郭嘉总结了“十胜十败”,认为曹操在用人、谋略、德行、治军等等十个方面胜过袁绍。就连袁绍的谋士沮授也不看好己方能赢。出征之前,沮授认为这次出兵,肯定要失败,召集全家人,分割了家产。

官渡之战形势图

判断归判断,没办法改变双方的实力差距。袁绍计划南下攻打许都的消息传出来,曹操内部就开始乱了。

外戚董承收到汉献帝藏在衣带里的密诏,暗中联系刘备、偏将军王服吴子兰等忠于汉室的大臣,密谋除掉曹操。刘备借口阻击袁术,离开许都,来到徐州,杀了刺史车胄,派出使者和袁绍结了盟。曹操陷入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曹操一直知道刘备有野心,没杀他是想留个爱惜人才的美名。这个时候恰好衣带诏事发,曹操下定决心,必须把刘备除掉,否则早晚是个祸害。于是立刻出兵,赶在袁绍反应过来之前,只用了十几天就击溃了刘备,还抓住了关羽和刘备的妻子。刘备一个人投奔了袁绍。

关羽降曹的事,后来被文学作品演绎为“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灭了后院的火,曹操集中精力防备袁绍,派出两万精兵前往黄河边备战。袁绍让幕僚陈琳写了一篇檄文,发给各地的诸侯,文中从曹操的祖父辈骂起,骂曹操祸国殃民、豺狼野心,号召天下人讨伐曹操。

檄文一发出,袁绍的十万大军也出发了。袁军先锋颜良围困黄河南岸的白马,主力进驻北岸的黎阳,准备渡河。曹操带兵向延津进发,假装要渡河抄袁绍的后路,袁绍得知消息,分兵到延津拦截。袁绍一分兵,曹操立刻转头扑向白马,击溃了来不及反应的袁军,已经在曹操军中的关羽斩杀颜良,白马解围。

曹操用兵非常灵活,知道自己兵少,所以声东击西,分散了袁绍的兵力,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袁绍死板又自负,当然就上了曹操的当。曹操得手后迅速撤退,诱敌深入。袁绍首战失利,急于打一场翻身仗,催促主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

曹操退到延津南,命令士兵把战马和辎重摆在路中间,静静等待袁绍军队的到来。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千骑兵追到延津南,士兵看见路上的物资,开始哄抢。曹军趁乱突击,只用六百骑兵就击败了五千多人的袁军,杀死文丑。

连赢两场,曹操继续后退,到官渡驻扎下来,方便自己运粮的同时,拉长了袁绍的补给线。沮授建议袁绍,应该稳扎稳打,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慢慢消耗曹操。袁绍连着吃败仗,已经杀红了眼,根本听不进去其他建议,只想消灭曹操。

袁绍派刘备偷袭汝南,曹操就派曹仁打跑了刘备;袁军架起高台,用弓箭射击曹营,曹军就用投石车轰塌高台;袁军挖地道偷袭,曹军就挖堑壕截断地道。你来我往,两军在官渡僵持了三个月。

曹操的家底确实不如袁绍那么厚,这时候感觉有点坚持不住了,想撤回许都,于是写信问留守许都的荀彧的意见,荀彧说现在是出奇制胜的机会,劝曹操坚持。曹操接到荀彧的回信,想了想,决定劫袁绍的军粮。曹操派大将徐晃史涣袭击了袁绍的运粮队,一把火烧了刚运来的军粮。

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许攸形象

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叫许攸,和袁绍、曹操从小就是朋友。许攸建议袁绍偷袭许都,袁绍不听。许攸的家人又犯法被捕,许攸干脆投靠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的军粮全在乌巢,如果烧了这些军粮,袁军自己就会崩溃。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亲自带兵,人人携带木柴,打着袁绍的旗号前往乌巢。有人盘问,就说是奉命戒备曹操的,一路也没遇到阻拦。

到了乌巢,曹军边杀边放火,烧光了袁绍的军粮,活捉乌巢守将淳于琼和他手下一千多人。曹操下令,割掉这一千多人的鼻子,展示给袁军看。袁绍听说乌巢被偷袭,不去救援,反而派大将张郃高览去攻击曹操的军营,张郃、高览已经看出袁绍注定要败,投降了曹操,袁绍的军队彻底崩溃了。

袁绍只带了八百多人渡河跑回了冀州,剩下的士兵大多投降。曹操屠杀了八万降卒,却烧掉了查抄出来的自己下属给袁绍的书信,以此收拢人心。

袁绍惨败,冀州各地趁机造反,袁绍忙着平叛,不到一年就在忧愁中病死了。

后果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转弱为强,开始进军河北,最后击败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结论: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曹操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阅读数 10W+